为了使人们容易记住“爨”字的写法,于是村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边架火烧,火大烧林,越烧越旺”。爨底下村能够得以保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重视及其对文化遗产的爱护。这一民俗村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成为专家们研究明清历史的活化石。 据记者了解,日前北京郊区共有220多个民俗旅游村、2万多家民俗旅游户。初步构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的特色民俗游。 古村的发展得益于明正德十四年修建的古驿道,它是通往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必经之路,所以既是重要的军事通道,又是对外交流与发展的商旅之路,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村落环境与70余套机灵、精良的山地四合院,正是古山村当时经济繁荣发达的象征。古村重视宗族、血缘的维系,在看重爱家爱国思想及其伦理道德规范村民行为的教化下,村民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历来有报国献身精神,至今村中还保存有韩家子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立功喜报。爨底下保留了古村原始风貌及其融于自然的田园环境,保留了一处起到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它已成为京西起到文物爱护价值及其旅游开发价值的人文资源。成为北京有名的红色景点。 爨底下村座落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据北京城90公里,该村是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体,起到独特建筑历史文化特点的,是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人文旅游景点。爨底下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是山西移民至此而建立的,据今已有500年的历史。 古村依山而建,在以门头沟为中心的南北中轴线操纵下,将76套精致玲珑的四合院民居,随山势高低变化,呈扇形向下延展,以放射形态,灵便布局在有限的地基上。村落整体布置严谨美满,变化有序,俯瞰全貌形似“元宝”。当地市民生活多为半农半牧,生活饮食中保留传统原因较多,肉食的使用量显然高于城市市民,现多以牧养山羊为主,这些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