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和女朋友去北京旅游,我们选择自己旅游,不喜欢跟团了,跟着导游的小旗子那还真的成驴了。 去了北京天安门还是要去看看的,但是我还是比较细心的男人,没有女孩子不喜欢逛街的白天陪女友逛逛王府井,东方广场。到了华灯初上的夜晚再到天安门广场感受一下共和国的心脏。这时侯的广场没有了白天的燥动和炎热,多了几分的宁静和温馨。 北京还有几个地方是很值得一去的,就是逛逛老北京胡同、什刹海、钟鼓楼。什刹海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城区,带着女友在那闲逛,进酒吧小憩一下也是件很浪漫的事情。累了叫辆黄包车逛逛柳荫胡同,这种看似平常而又浪漫的小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当然故宫、长城、天坛、颐和园、十三陵这些景点也是值得一游的,毕竟那些都是我们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啊!我和女友做了一份详细旅行计划,大早在游客大潮到来之前赶到颐和园散散步。当大量的游客到来时,我就带着女友去北大的校园,回味一下大学的美好时光,里面的伙食也不错的,在里面的学生食堂吃过午饭,就可去欣赏一下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 。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比较多的墓葬群。 有人要问,明朝十六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要追述一下明朝的历史。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有人说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这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悬案),所以没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也给捣毁了。而以“王”的身分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有两位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天然具有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着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指黄花镇),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①;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十三陵作为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一部分,与陵区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一处风景优美文化内涵深刻的旅游胜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