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黑鹳、环颈雉、、鸳鸯、红尾水鸲……十渡地区动物生态正逐一恢复。把一件公益事业做上十几年,对于1982年出生的李理来说就是一场蜕变。如今,他的生活只有画画和野保两件事,他说用卖画赚的钱来支持野保将是他一生的追求。黑豹爱护站队员日前编制12人,分布在北京及全国各地,而在正式队员后面,是60人的预备梯队以及更为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猴“猴!一只,两只,三只……”当十几只猕猴先后出现在野保队长李理的望远镜里时,他和队友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 这里虽然是房山十渡的风景区,能见到的野生动物不算少数,但看到猕猴对于每日巡山的野保队员也是头一次。如今的景区,在去年七月那场洪水后,到处都在大兴土木。挖掘机轰隆隆的响声和河道里重新拦坝的火热场面让人坚信,今年夏季这条沟必然会恢复以往各家割据,日进斗金的旅游旺景。这些看似与黑豹野生动物爱护站关系不大,但实则息息相关,十二年来,他们一直在爱护着动物的安定,呵护着首都周边脆弱的生态。 记者0次与李理相约去房山巡山,正好在去年的七月20号。转天,李理的电话一直接不通,后来晓得他和队员们在7·21自然灾害时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时刻……转眼半年过去了,房山十渡地区的动物种群是不是安好?国家一级爱护动物黑鹳今冬是不是依然留守?本来是为了弥补去年夏季的遗憾,谁知尾随巡山队员深冬前往十渡却惊喜地在八渡弯偶遇猴群。不但这么,借助如今已经不再简陋的野保队搜索装备,巡山路上惊喜接连不断,千河口水面安静沉睡的一般秋沙鸭、八渡下游悠闲涉水的黑鹳、十三渡沙滩上惊起的群群鸳鸯,甚至那一坨疑似犬科猛兽的粪便……看似荒芜的京南山岭一派生机。 “十月十七日,一渡,晴,百里峡上空大鵟两只,没看见黑鹳。十月十八日,青海湖爱护站来电,晴,青海湖爱护站今天发觉两只黑鹳,在湖东北方向小白湖爱护区。十一月三日,一渡,大雾,雾太大了,没有黑鹳。十一月四日……”黑豹野生动物爱护站关于黑鹳近些年以来跟踪巡护的一页页记录看似枯燥,但它却无比珍贵,它具体记录了十几年来北京周边稀有动物种群慢慢壮大的过程。
人工养殖的麻鸭占领了整个河道,平衡人类利益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是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始终面临的课题。 ![]() 高倍望远镜,专业收声器……十二年的经营,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已度过难关,目前有了稳定的赞助商支持。 ![]() 队长李理发挥绘画特长,为每只黑鹳绘制肖像,动物之间的细微区别是队员们识别保护的依据。
![]() 队员李成用自己家种的玉米喂冬季难以觅食的野生动物。
![]() 在南河保护站,队员们只能守着电暖气取暖,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