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潭柘寺在北京门头沟区东南方向的潭柘山麓,潭柘寺距离北京市中心三十多公里。潭柘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四周有九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就像在九条巨龙的拥立之下。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所以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殿宇巍峨整座寺院建筑依地势而巧妙布局,错落有致,更有翠竹名花点缀期间,环境极为优美。
戒台寺(又称戒坛寺)夙以"戒坛、奇松、古洞"而著称于世。戒坛肇建于辽代咸雍五年,与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浙江杭州的昭庆寺的戒坛共称为"全国三大戒坛",而北京戒台寺的戒坛规模又居三座戒坛之首,故有"天下第一坛"之称。戒台寺的古树名木甚多,仅国家保护级古树就达88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松。这些古松或经人工修整,或自然天成,经过了千百年风霜雪雨的磨砺,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形,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历代文人雅士赞咏的宠物,明清时期,"十大奇松"就已经闻名天下。戒台寺的后山为石灰岩构造,亿万年来在雨水的侵蚀下,形成了许多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构成了千奇百怪,美不胜收的造型,"有龙跃、有鱼游、有狮坐,石乳所凝也",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遐想。这里的部分山洞曾经过人工修整,而建成石窟寺,是当年寺内部分高僧静修的地方,像这样密集的石窟寺岩洞群,在北京地区,这里是绝无仅有的一处。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比较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为戒坛寺,又叫戒台寺。
1957年,戒台寺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北京市政府拨款对戒台寺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大规模整修,1982年12月25日,正式对游客开放,1996年12月,戒台寺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7年初,经有关部门批准,僧团进驻,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在寺外,摩崖造像群、摩崖刻字、石牌坊、墓塔群,以及众多神秘幽深的古洞,似众星捧月般地散布在红墙绿瓦的古刹周围,使戒台寺形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既有巧夺天工,又有自然天成,景点众多,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 早在明代,"耍戒坛秋坡"就已经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风俗。今天的戒台寺风景区拥有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有公共汽车相通,是一处可以接待国内外各种旅游团体和中小型会议,理想的旅游休闲名胜景区。
潭柘寺规模宏大,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有房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据说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就是仿照潭柘寺而建成的。解放初期将部分年久失修的殿堂拆除,并新建了一些房舍,现潭柘寺共有房舍943间,其中古建殿堂638间,建筑保持着明清时期的风貌,是北京郊区比较大的一处寺庙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其建筑形式有殿、堂、阁、斋、轩、亭、楼、坛等,多种多样。寺外有上下塔院、东西观音洞、安乐延寿堂、龙潭等众多的建筑和景点,宛如捧月的众星,散布其间,组成了一个方圆数里,景点众多,形式多样,情趣各异的旅游名胜景区。潭柘寺不但人文景观丰富,而且自然景观也十分优美,春夏秋冬各自有景,晨午晚夜情趣各异,早在清代“潭柘十景”就已经名扬京华。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是北京地区最早修建的一座佛教寺庙,在北京民间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谚语。潭柘寺在晋代时名叫嘉福寺,唐代时改称龙泉寺,金代御赐寺名为大万寿寺,在明代又先后恢复了龙泉寺和嘉福寺的旧称,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其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而民间一直称其“潭柘寺”。
千百年以来,潭柘寺一直以其悠久的历史,雄伟的建筑,优美的风景,神奇的传说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青睐。从金代熙宗皇帝之后,各个朝代都有皇帝到潭柘寺来进香礼佛,游山玩水,并且拨出款项,整修和扩建寺院。王公大臣、后妃公主们也纷纷捐出己资,大加布施,民间的善男信女与潭柘寺结有善缘的更是成千上万,他们长年向潭柘寺布施、斋僧,并且自发地组织了数十个民间香会,集资购买土地田产,捐献给寺院,成为潭柘寺维持日常巨大开支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到了清代,潭柘寺在寺院规模、土地财产、宗教地位、政治影响等方面都达到了鼎盛时代,特别是康熙皇帝把潭柘寺定“敕建”,使其成为了北京地区规模比较大的一座皇家寺院。潭柘寺在佛教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从金代开始,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乘佛教禅宗中临济宗的领袖,并且名僧辈出,历代的高僧大德们,为了研究佛学宗诣,为了弘扬佛法,为了潭柘寺的扩建和修葺,为了繁盛寺院的香火,做出了呕心沥血的贡献,而在《高僧传》上标名,名传千古。由于潭柘寺在政治上具有强大的势力,在经济上拥有庞大的庙产,在佛门有着崇高的地位,再加上寺院庞大的规模,故而享“京都第一寺”的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把潭柘寺开辟为森林古迹公园,成为了一处游览胜地,1957年10月28日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北京市政府拨款对潭柘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大规模整修,于1980年8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并于1997年初经有关部门批准,僧团进驻,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
2001年6月25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潭柘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潭柘寺殿宇巍峨,庭院清幽,殿、堂、坛、室各具特色,楼、阁、亭、斋景色超凡,古树名木、鲜花翠竹遍布寺中,假山叠翠,曲水流觞相映成趣,红墙碧瓦、飞檐翘角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殿堂整齐,庄严宏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写联赞曰:“气摄太行半,地辟幽州先。”今天的潭柘寺不仅以古迹众多,风景优美吸引着四海宾朋、八方游客,而且还修建有现代化的旅游服务设施,实行交通、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的一条龙服务,是京郊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
本页关键词:潭柘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