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清池镇境内的渔塘河是川黔两省的界河。四川总督张广泗阅边认为原川、黔省界应以渔塘河为界,雍正五年(1727年)永宁府(今四川叙永县)划归四川,乾隆元年(1736年)清水塘划归贵州,渔塘河是清池的妈妈河,河水向东流去,经过茅台河、赤水河进入长江。盐茶古道纵贯川黔两省跨渔塘河过清池到黔西。清水塘由驿站演化为集镇,是渔塘河创生了清池镇。据说当年张广泗阅边时在渔塘河的“活鱼塘”处一块突兀的石柱上题刻“雷吼涛声”四个大字,现在可见,川盐入黔清池集镇构成,渔塘河两州府、商旅往来频繁,盐路繁华,两省州府军政长官有感于人民辛勤劳作,增进两地商贸繁荣,于是商业开创渔塘义渡,在清嘉庆年间就有筹划,直到咸丰初年才兴起,顺着沧桑绵长的茶盐古道向西走去,大约5里地,下里匡岩到渔塘河边上,这里的美景独具匠心,河北岸上如观音大士坐台,河南岸摩岩上题有斗大的四个大字“川黔义渡”,虽因河风侵蚀,仍依稀可见,顺着南岸往上500米外,就是“贡茶碑”,“贡茶碑”名字来自于嘉庆年间所立的一块“功德碑”上刻“清池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远近年购,惜产少耳,清水塘茶,声名遐迩,年年岁南,惜产少耳!这块碑已经散佚不可寻,只凭传说记录,现存碑迹回涌,立于盐茶古道旁,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元月重开渔塘河开渡而立,碑名为“鱼塘河义渡”;碑为“敢以扁舟为海屋;聊将书航作津粱”。序文:原夫义渡之兴,始自咸丰岁,乡先辈化钱粮开通道路,几经费心矣。数年来,功夫乐观,。不幸发匪窜扰抢,前号匪盘踞于后,人民流离失所”,碑文大部分已剥蚀无可辨认。此碑是川黔两省的州府长官饬令竖立的,碑上有州晓谕:“黔西州正堂加六级和叙永直录军粮府事坐补潼洲下堂加五级”字样,有阴刻印章“贡茶碑”,先后立于嘉庆、同治、光绪年间,所以地方百姓称为“三块碑”,地名也叫“三块碑”,官方称为“义渡碑”,民间流传为贡茶碑,成为了盐茶古道的历史见证,现今葡萄井到渔塘河三级油路顺利开工,跨四川大桥的建成,打通了贵州连通四川的西北大门。有效增进两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游览盐茶古道,可看到清池特有千年古茶树,品清池贡茶,考究历史文物江西会馆,观赏十八罗汉拜观音奇观、古墓罗家石刻群,饱览原始千亩梯田,回味历史韵味。
本页关键词:盐茶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