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瑷珲古城座落于黑河市的瑷珲镇,中俄《瑷珲条约》便是在这里签定的,城中的一棵老松是为纪念此次会议而种下的,又称为耻辱松。城中有座清代修筑的楼阁——魁星楼,矗立于江边,登楼远眺,可观十里长江的盛况,又被称为“十里长江之目”。
爱珲这座黑龙江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二十世纪沙俄侵华罪行史的见证,是研究考察黑龙江流域历史文化重要的遗址。古城遗址,不平等的中俄“爱珲条约”签定地遗址,副都统衙门遗址,清代将军墓地已成为重要旅游景点。现爱珲历史陈列馆内,正在建设3000多平方米的新馆,使陈列馆更好地满足游人和参观者的需要;爱珲古城内将恢复原古城风貌,让人们领会古城旧日的辉煌和爱珲条约的签约地的原貌,以展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据专家学者们考证,瑷珲魁星阁大约建于清朝光绪十八至二十六年间,即公元1892年~1900年。民国瑷珲县公署档案中的《中国地理大词典县邑调查表》对魁星阁是这样记述的:“城内东隅有魁星楼一座,高约三丈余,均为砖木砌成,上塑魁星像,登楼俯瞰城郭,历历在目。庚子之乱,全城尽被焚毁,惟此楼巍然独存,实可为古迹之一也。”
魁星阁历来就是人们登高远望的最佳去处。登上阁顶,极目远眺,古城全貌、十里大江尽收眼底。然而,当看到江东大片沃土已不属于中华民族时,我们的心情可想而知。
魁星阁也曾有过不准游人登高观赏的历史。1933~1939年年间,伪满混成15旅步兵18团1944年伪满瑷珲守备队将魁星阁作为岗楼时,成为军事要地,游人当然是要避而远之的。
瑷珲魁星阁从始建至今,百余年间,历尽沧桑,命运多舛。1900年,沙俄侵略者将古城瑷珲付之一炬,整个城市变为废墟,魁星阁却奇迹般的得以幸存。45年后,即1945年八月,苏联红军的炮火又正正当当的击中了它,致使阁顶塌陷。1950年,当地市民又将伤痕累累的魁星阁拆毁,只剩下了长条基石。1975年六月,动工修建瑷珲历史陈列馆时,才在原地竖起了“魁星楼遗址”的标牌。
鉴于魁星阁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古迹,它不但目睹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也记载了中国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因此,原瑷珲县委、县政府于1980年作出复建魁星阁的决定,并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踊跃支持。同年七月,复建工程正式动工。施工图纸是根据当时任嫩江县人民武装部部长的陶茂璞同志珍藏的一副瑷珲魁星阁的老照片绘制的。
复建工程历时3载。1983年七月十六日,中共黑河市委、市政府为落成的魁星阁举办典礼仪式。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同志为魁星阁题写了“魁星阁”三字匾额。一年之后,来自逊克的个体雕塑家王卫德为魁星阁雕塑了栩栩如生的魁星像,为魁星阁复建工程划上了一个句号。
复建后的魁星阁高16米,底边各为8米。建筑古朴浑厚,气势雄伟。2002年下半年,因为魁星阁与瑷珲历史陈列馆新馆不协调,又进行了重新改建。
1906年春,黑龙江将军程德全派遣副都统姚富升接收瑷珲。姚富升到任后,遍访村民,赈济百姓,又赴海兰泡(今俄布拉戈维申斯克)与沙俄交涉,终于迫使俄军于1907年五月撤出瑷珲。
瑷珲收复后,姚富升亲率善后司旗各员进行勘查,在一片瓦砾上,重建瑷珲新城。
瑷珲新城东南西北各有城门一座,南门外建一城隍庙,城内十字街中间建起钟楼一座,城内除衙署公所、城隍庙、文庙的学堂外,其余均为市民住宅。城东临江留马路街基,南北门外大街两旁均做交易区。
瑷珲古城的变迁史在时时警示后人:落后必定挨打,富强才可以保国。
本页关键词:瑷珲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