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周口地属黄淮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然坡降为1/5000-1/7000。海拔高度为35.5-64.3米。大致以川汇区至太康一线为界,线西海拔高度为50—64.3米,自然坡降为1/5000-1/6000;线东海拔高度为35.5-50米,自然坡降为1/6000-1/7000。线东的郸城东部,沈丘东部、东南部,项城中部、南部海拔高度多在40米以下,地势低洼易涝。
地貌
全市地貌特点是大平小不平。整体地貌平整,但受外力效果,岭岗及其洼地微地貌广泛发育,改变了平原地貌的单一形态。按照河南省地貌区划及其等级系统划分,市内以沙颍河为界,以北为黄河冲积平缓平原区,以南为淮河及其支流冲积湖积平原区。岭岗多分布在沙颍河以北,川汇区至太康一线以西。坡洼地分布较广,主要在沙颍河以北;以南的沈丘、项城、商水也有零星存在。
土壤类型
市区土壤主要有潮土、砂姜黑土、褐土及其黄褐土等4个土类,黄褐土、潮褐土、潮土、灰潮土、湿潮土、盐化潮土、砂姜潮土、壤质潮土、黏质潮土、黑底潮土、壤质灰潮土、黏质灰潮土、冲积湿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砂姜黑土、青黑土、覆盖砂姜黑土、石灰性砂姜黑土、石灰性青黑土、覆盖石灰性砂姜黑土等20个土属。主要壤质是洪水冲积性黄褐土及其砂质洪水冲积性潮褐土。
因为受气候、大地构造、黄河及其沙颍河冲积及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影响,市区土壤大致以沙颍河为界,以南多为砂姜黑土;以北是在黄河历代南泛的冲积物上经过人们辛勤耕耘构成的潮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7%以上。这两种土壤土质疏松肥壮,都适于农作物种植,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气候
周口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降水不均。总的气候特点是:冬天严寒雨雪少,夏天酷热雨集中,春秋温暖季节短,春夏之交多于风。光、热、水资源比较丰富,有助于各种作物及林木生产,适当于农林牧渔各业的综合发展。
温度 周口年平均天气温度在14.5℃—15.8℃之间。四季平均天气温度区别为14.5℃、26℃、15℃、1.6℃。极端最高天气温度达43.2℃(1966年七月十九日周口镇),极端最低天气温度为零下21℃(1955年一月淮阳县)。年平均天气温度变差为27℃左右,年周期变化在0℃—28℃之间。近些年以来,天气温度略有升高,在1℃—2℃之间。全市平均霜期为146天,无霜期219天。
降水
全市历年降水量为689—816毫米,85%以上的降水多在农作物生长季节,基本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夏天降水集中,平均降水量为371.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0.2%,且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大雨,雨量从周口东南至西北呈递减趋势;冬天降雪较稀少,降雪深度平均为12厘米。
光照 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25—2269小时,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22.04千卡/平方厘米,其中,能被植物利用的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9千卡/平方厘米。分季度看,4—九月份的作物生长旺盛季节,正是降雨量最多、日照时数接近200小时的非常好时段,这些气象要素对周口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风向、风速 周口历年最多风向是北至东北,以东北偏北为主,4—七月多吹东南至西南偏南风,以南风为主;其他月多在西北至东北之间,以东北偏北为主。历年平均风向频率是北至东北最多,南至西南次之,东南再次之,西至西北最少。风速平均每秒2.7—3.4米,比较大每秒40米以上。据历年资料分析,风速呈显然减弱趋势。
水文
周口属于淮河流域,有沙颍河、涡河、西肥河、汝河四大扇形水系。其中沙颍河是淮河的比较大支流。沙河发源于河南省鲁山县西部石人山,颍河发源于嵩山山脉的阳乾、少室诸山,两条河流在川汇区孙嘴村汇集,称沙颍河。沙颍河与其支流贾鲁河、汾泉河、黑河、新运河、新蔡河流经全市,流域面积占76%。四大水系纵横交错,不但构成了一个“自然灌溉”系统,并且构成了美好的自然风光,条条河流像碧绿的飘带一样,由西向东流淌,把无际的平原沃野打扮得格外妖娆多姿。
周口水资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质非常好,无污染。据1998年周口水文勘测局资料计算,水资源总量为29.81亿立方米,人均293.3立方米,亩均254.8立方米。地表水年均约44.88亿立方米。合理利用这些水资源,基本能够满足全市工、农业生产及其人、畜生活用水,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水资源保证。
生物
周口有多种植物170余种,动物近80种。生物名贵品种有周口黄牛、槐山羊、淮阳驴、项城猪、鲈鱼、白龟;白花泡桐、高口樱桃、陈老将梨;黄花菜、逍遥大葱、房坟韭菜、芦笋。
本页关键词: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