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龙南县座落于江西的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龙南旅游资源很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爱护单位关西新围、国家级自然爱护区九连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小武当山等等。龙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重稀土储量居世界之首,被誉为“重稀土之乡”。客家围屋是颇具特色的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化载体,它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高超建筑艺术,不但被建筑学家誉为民俗建筑史上的奇迹,并且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艺术家及众多的游客为之陶醉。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闽西的土围楼合称为中国“四大古民居”。
龙南座落于江西省的最南端,毗邻广东及其平、连平县,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自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建县以来,已有千余年历史,是闽、粤及海外客商人的原居地。赣粤高速、京九铁路、105国道三条交通大动脉在此纵横贯穿。全县人口30万,国土面积1641平方公里。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川秀媚、风情醉人。气势恢弘壮观的小武当山99座丹霞峰林绵延不绝,如十里画卷徐徐展开;九连山国家级自然爱护区的亚热带原始森林旖旎迷人,珍禽异兽出没其中,享有“南岭翡翠”、“动植物王国”之美誉;玉石仙岩(阳明书院)碑林重现了王阳明等先哲前贤们传学布道的身影;龙头滩瀑布飞流直下,可与庐山三叠泉相媲美;起到浓郁客家风韵的“土围子”令人生发无限遐思……在这一千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其悠久的人文历史,造就了相当多神奇峻美的自然景观及其客家文化风情。走进龙南,你可触摸到客家历史的体温,走进龙南,你可徜徉于绿色海洋……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实物载体,它保存了中原远古风情习惯、生活方法,是古代客家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墙体由青砖或花岗砌成,易守难攻,很牢固。赣南以方围为主,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非常、保存之完好,龙南为全国之最,并于2007年十月二十五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立项为“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通常有三至四层,大的有九栋十八厅,内有粮仓、水井、排污道、草坪、戏台等,最起到代表的相关西新围、杨村燕翼围、里仁栗园围、杨村燕翼围和桃江龙光围等。
关西新围 座落于县城东15公里关西镇内,是国家重点文物爱护单位,正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第十九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指定参观点。它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费时二十九年、占地面积7700多平方米,与围屋配套的附属设施有10000多平方米。围屋呈长方形,四角布有四个炮楼,外墙高10多米,壁厚1米。围内曲径通幽,轩廊飞檐,画彩镏金的精巧风格与围外格调构成“外刚内柔”的景致。整体建筑五组罗列,前后三进,共十四个天井,正中为祠堂,对称分置十八厅,围内通道贯通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不但起到安全防卫、防风、抗震、调节阴阳、冬暖夏凉等有用功效,并且承载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
杨村燕翼围 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是该县日前历史最长、保存最好、建筑高度最高、最为牢固防御功效最齐的一座客家围屋,其考研价值及其观光效果远在其他围屋之上,且当地还保存着比较浓郁的客家风情。
里仁栗园围 始建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比较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周长789米,面积68亩,墙厚0.6米,2层,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四周角落遍布有12个炮楼,围内有围中围,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建筑布局以“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507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抖拱。大堂顶部清楚可见的历史故事彩画鉴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及其悠久的人文历史。栗园围不但起到客家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效,并且依风水原理布局建宅,增强了生产、休闲、文教功效。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6.6亩,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它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八卦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及其厚重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明亮的明珠。杨村乌石围 典型的前方后圆的围屋,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此围屋拍摄反映客家人生活的节目,现吸引无数海内外游客到此观光。
客家酒堡(渔仔潭围) 龙南“客家酒堡”座落于里仁镇新里村渔仔潭,距县城10公里。渔仔潭现有李、黎两姓农户28户,人口153人,是一个依山傍水、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落。渔仔潭围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200年历史,是由李姓先人种植淀坊(一种染布原料)发家致富后兴建。围屋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2475平方米,围内建有三层结构民房,共有住房126间,另建有炮楼四座,围墙四周布满枪眼,围内曾常年储藏可供市民3个月生活所需的粮食及其米酒,是典型的防御型客家围屋。
从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围内先后有3名李姓族人考取进士功名,据说他们都是文采飞扬、爱好饮酒作赋的酒中豪客,备受族人看重,酒文化在渔仔潭起到深厚的历史底蕴。至今,家家户户都保存酿酒的传统风俗。依托渔仔潭优美的原生态环境及其客家人热情好客的饮酒文化,渔仔潭环绕赏酒、品酒、藏酒三大主题,建成了酒文化展览、酒类品尝、传统酿造工艺演示、游客服务、艺术创作五个功效区,通过发展客家米酒及其农家乐产业,增加农民旅游收入,打导致集品尝、收藏、艺术创作展览交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客家酒堡”,争创客家围屋收藏酒类品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酒堡建成后,通过以酒为媒、以酒会友,活化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提高客家围屋的文化附加值,把渔仔潭建成中国客家围屋的一颗明亮明珠。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如今尚存500余座,主要分布在龙南、定南、全南及其信丰、安远、寻乌。
赣南,史称“南抚百越,北望中洲,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故秦汉时便建有县治,至汉末已设有府一级的行政机构。唐末五代时,中原衰乱,赣南因地广人稀,相对偏僻安静,所以,成为避乱者的理想栖身之所,大量中原难民拥入赣南,到北宋初年人口剧增十倍,外来移民已远远超过原有的土著居民,从而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居民的成分及其文化传统结构,于是,在此特定的历史及其地
理环境中,慢慢地孕育出一个新的特殊民系——客家。同时及此后,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民或客家人,又接连接连不断往闽西、粤东迁徙。 赣南比同为客家人聚居地的闽西、粤东地区,建县建州时间都要早的多,秦代时便设有南墅县(今南康或大余县内)。据《淮南子》载,秦世皇为统一祖国南疆,曾令大将屠唯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进军百越,成功之后,其中便留“一军守南墅之界”。这是史书上最早所见中原汉人进入赣南的记载。这便是客家构成的渊源及前身,在以后的历史演变中,客家人构成了赣南居民中一个独特的群落,赣南围屋则构成了奇异的客家民居人文景观。据万幼楠考察研究:围屋,顾名思义即围起来的房屋。其外墙既是围屋的承重外墙,也是整座围屋的防卫围墙。其大门门额多有如“磐安围”、“龙光围”等题名。
本页关键词:龙南客家围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