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爬过了八达岭长城还有嘉峪关长城,再爬箭扣长城总觉得就应该没有什么新意,只当是练练腿,可是去过之后才发现,并没有很大名气的地方,依旧留存着值得人回味的东西。 箭扣之行转眼过去一周,本想坐下梳理一番,怎奈盘旋嘴边的都未能免俗:荒凉破败却见傲然之气,雄关如铁不抵一瞬沧桑。此类话语放在今日,没有丝毫杀伤力,反倒让人感到矫情。在这个“感叹”泛滥的时代里,如此的形容就像一团迷雾,难以道明,模糊不清。的确,自然的伟力和人类的不屈,若非亲眼得见,终究无法体会。 这里曾发生过无数惊心动魄的故事:明初,徐达打败元兵,后驻扎此地修建长城,东自山海关西抵慕田峪,一千七百余里;嘉靖年间庚戌之变,蒙古俺答部由黄榆沟绕道突入,攻破此处直逼北京;数年后,蒙古朵颜部围兵此处,守将陈舜阵亡,王继祖入缓,打退敌兵,守住京城。 也许是因为城市中镜面砌成的奇异高楼生硬的闻不到一丝气味,这不起眼却又历史漫溢的野长城成了背包客们朝拜的圣地。 幻想:暗淡了的刀光剑影,远去了的鼓角铮鸣。荒芜了的城墙古道,废弃了的烽火边城。 行走:谷底,不停的走,上升中体味着静默。无言的树、琐碎的石子、不睡的日头被抛在身后。大自然似乎在蕴酿情感,预示着什么? 远望:如果说八达岭是浓妆艳抹而俏丽迷人,箭扣就是不施粉黛却天生丽质。远望过去,灰蒙的天,层叠的山,蜿蜒的墙,心中出奇平静,没有一丝波澜。 上墙:爬上坚固的城墙,心中十分踏实。走长城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即使视线中不见一丝人影也毫不忐忑,因为长城时刻提醒着你:你行走在前辈行走过的大地上,人类文明触手可及,即使一个人也不会迷路,因为母亲就在孩子身旁。 台阶:一直向西,走在没有修缮过的台阶上。角度渐渐变大,手脚并用。一阶阶的征服,一遍遍的聆听,遍体鳞伤的战士向我们诉说金戈铁马,血流成河的故事,若隐若现的号角声,忽浓忽淡的狼烟味,长城是筑就英雄的地方。攀爬时风景变换不停,大家都忙着将美景收入眼中,脑中,照片中。当然,看风景的我们也被他人当作风景看。 对比:脚下的长城残破起来,城墙塌的几乎不见了踪迹。高大的敌楼只剩下一个拱券,而刚走过的那段墙体却完整而坚固,若非墙上长有十分茂密的树木荆棘,甚至让人怀疑进入了观光景区。现在的残破与刚才的完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世间万物不也是如此。 将军守关:站在这一小段城墙延伸出来的敌楼上,整段箭扣长城尽收眼底。绵延伟岸的身姿,安详地盘桓在山脊上,一会儿匍匐,一会儿跳跃,凝结浩然之气,凸显雄浑之美。 天梯:陡峭难行,倾斜角大,一条几近垂直的窄墙伸向岩顶,最窄处只有单人之宽,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自登顶,远望四方,仿佛俯视众生的神祗一般,看尽风生水起,却又无量孤寂。 鹰飞倒仰上:亲身站在它面前的那一刻,我被长城的狰狞所震撼,嘴巴试图张到比较大,使劲呼吸着周围的空气,以适应短暂缺氧的大脑。刀削般山峰上拔地而起的箭楼似乎可望不可及,部分坍塌的残墙断壁嘲弄着胆小者的决心。面对这人工和自然共同造就的险峻奇观,我们怎能忘而却步?休息片刻,心绪稳定后,轻舒猿臂,向上攀爬,一段距离,压力全无。其实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最后感叹一下,时间真的是把杀猪刀,让我多了遗忘,没了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