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经常外出工作,闲余时间就会游逛大山呀,美景啊。在一次而然的机会我到了爨底下村,村民也比较热情帮我找来了免费导游讲述古村历史,有些院落无人居住,需要导游随时开门、锁门。 导游讲述;爨底下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周围都是群山,具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民居坐落在山谷北侧的缓坡上,坐北朝南,占地约1公顷,存院落74个,689间房。一条街道将村落分为上下两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为轴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厢房围合而成,部分设有耳房、罩房。 我们在爨底下村四处浏览了一番,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四合院的附属建筑主要有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拴马桩、上马石、荆芭棚等。民居装饰有砖雕、石雕、木雕、字画等,雕刻装饰多以象征吉祥的花卉、鸟兽为主,如喜鹊、蝙蝠、牡丹、荷花、莲蓬等。装饰的主要部位集中于建筑的屋脊、檐口、墙腿口、门墩石、门窗、门簪、门罩、墙壁及影壁等处。受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其装饰部位、内容及精致程度等均有差异。 庙宇建筑主要有关帝庙(大庙)、娘娘庙及五道庙等。广亮院,村民称其为“楼儿上”,为川底下地势最高、居中轴线的宅院。建于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国时期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院内北高南低,相差约5米。南北二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即三个相对独立的院,构成一个大四合院,共有房45间,院外有围墙。东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过厅仅存墙体或地基,其他建筑主体完好。全村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石墙山路、门楼院落、影壁花墙,仍能看出当年的精工细作,砖雕、石雕、木雕蕴育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飞檐、石垒的院墙凝重厚实中透着威严、恬淡平和中积淀着深厚的文化,被称为“京西的不达拉宫”。 爨底下村民有财神的化身关公庙,有盼子的娘娘庙,有保佑太平的观音庙,村民们世代相安而息。爨底下村民合着时代的节拍,迎改革创业之风,民俗旅游业蓬勃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已成为村民的一种时尚。爨底下村又是京西传统教育基地、影视基地。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这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我们在村里转了下,后来去了村后1.2公里处的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中午我在爨底下农家用餐,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围桌坐定,待村民从自家厨房端出自家烧制的家常菜、山野菜,其乐陶陶。农家菜口味好,价格也不贵。同时村里几乎家家都可以提供住宿,房间内干净整齐。 爨底下村民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习俗、典祀、医药、建筑和流传在民间的诗歌、曲艺表现出来 ,有句话‘寻欢百花山访古爨底下’真让人留恋往返想在这古朴而赋有神韵之处居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