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只晓得城里人到乡下,那就叫玩,谁晓得这个玩里面还有那么多学问。”泰安岱岳区的李卫东承包了一片果园搞农家乐,今年初,他受朋友之邀去台湾,当地的乡村游令他印象深刻。“这农场、果园一\"休闲\"可就了不得啦,能吃、能住、能玩、能花钱,不光城里人,连外国人也来。”李卫东拿出“学习笔记”说,休闲农业在台湾已相当成熟。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后,岛内大量市民的生产生活方法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于是从观光果园起步,休闲农业近20年来快速发展,全台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场1000余家,市民年平均去休闲农场2.13次。台湾业内人士对休闲农业的说明是:让客人在农场做自我想做的事,过自我想过的生活。“相比之下,我当今的果园也就是人家农场里的一个初级项目。” 一年104个双休日、11个法定节假日、再加上带薪休假,差不多120天假期,接近我们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一。当大家更多地把放假、休闲挂在嘴边,我们所熟悉的产业也发生了变化,休闲农业,休闲渔业,休闲林业的概念越叫越响。到2015年,山东要哺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效果强的乡村旅行示范区,建成10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行示范县。“让农民在休闲中掘金,利用人们的闲时消费致富”成为政府大力主导的事情。 正是意识到农家乐不是来农家吃顿“农家菜”,拥有“中国民俗旅行第一村”称号的潍坊安丘,在民俗文化的发掘中下了工夫。安丘在省内较早地开发古代礼仪、民俗生活、传统手工等民俗活动的价值,成为山东民俗游的发轫地,乡村民俗也成为安丘的“金字”招牌。前不久,省旅行局组织的首场专家团培训,就从这里推开。 “单给农户们讲理论、谈概念行不通,应当告诉他们怎么做,就像教种植技术,得手把手的从细微之处一一道来。”山东大学旅行治理学院教授王德刚说,经验表明,对农户的培训内容,得依据当地乡村游发展水平随机应变,教技术是统一的标准,讲文化就得启示他们挖掘当地特色民俗,把老祖宗流传的“真东西”还原再现出来。谈发展,既得讲近况,也得说远景,让农户把眼光及其思路放得更远一些,看到发展乡村游未来的“钱景”是什么。 除了阶段性的培训,建立引导乡村游发展的常设机构是长效之策。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志东认为,现在各地的乡村游几乎都是民众自发,各自为战,缺少类似乡村旅行协会的中介组织,为广大乡村旅行从业者提供市场信息、规划设计、服务指导及其统一接待安排,与旅游社合作不够密切,导致乡村旅行的自发经营状态,自生自灭,难以连续发展。李卫东也提到,在台湾,都是由当地农会及其乡村旅行协会来帮助农户研究市场、设计推广产品,传统的农产品经过包装,直接变成旅行商品在农会的渠道销售,入会农户只需要保证品质,根本不必操心销路等农事之外的业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