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超回顾说,1954年七月一日那天海水退潮,有上千个大嶝人在靠近小嶝附近的滩涂挖蛏。对面的金门发觉后,对无辜的大嶝人民实行炮击。炮火,成了当时大嶝人的噩梦,挖防炮洞,也在作为炮战主战场的山头里快速展开。 因为当时资金短缺,加上技术落后,防炮洞建得比较简陋——先在地下挖个长10米、宽2米左右的长方形坑道,然后用小杉木横亘在上面,上面再用海蛎壳、鹅卵石及土砂砌起1米多高的“屏障”。小小的地下室通常只能藏60个人。在防炮洞的正中间会留有一个缺口,建倾斜的楼梯,而整个炮洞最薄弱的地方就在这个倾斜处。 “当时的日子很苦,”老人回顾,“有的时候候大炮在大半夜打过来,大人就抱起儿童往炮洞奔跑。黑灯瞎火的,整个村庄,炮弹声响与儿童啼哭声混杂在共同,连狗也不停地狂吠,宣传炮打下来的宣传品更是漫天飞舞。但是为了活命,谁也不敢放松警惕。” 然而,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59年的一月三日,由于炮战,躲在炮洞里的人们猛的牺牲了32个,其中有二十几个小孩。当天下午三点多,一发炮弹恰恰打在防炮洞最薄弱的地方。当时躲在那个位置的有十几人,立刻被炸死了。炮洞也瞬间塌了一半,其他人虽然没有被正面打到,但是楼梯口被封堵,残留在炮洞里面的烟雾不停扩散,于是又有十几个人倒了下去。 岁月流逝,如今人们走进山头里,再也看不到这个埋葬着32条生命的防炮洞。而在与其相距100米左右的地方,炮战年代翔安区比较的防空洞却时刻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时间在这里定格,历史在这里还原。随着大嶝山头里“战地农家乐”项目建设的接连不断提速,部分工程已陆续完工。昨天下午,曾亲身经历纷飞的炮战历史,今年已70多岁的郑维超老人为记者娓娓述说了一段关于炮战的感人故事。 踏上当年两岸炮战死伤惨烈的战场遗址,如今人们只能看到一片围绕着小松树的草地和一个刻有“两岸及其平”字样的牌坊。郑维超老人就住在遗址后面的一间红砖瓦房里。 曾任山头社区书记一职三十几年,郑维超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让许多人都无法想象。说起当年的炮战历史,老人眼中时常泪光闪烁。 这个防空洞,可是真正意义上的防空洞——它彻底改变了原有防炮洞的弊端,由政府拨款,专家设计,村民自发建设,可容纳全村300多人同时躲避炮火的偷袭。洞内不但有床,还有干粮、蜡烛等生活设施。 这里,将成为本月底快要完工的山头里“战地农家乐”的一个重要景点。将来,让我们共同走回历史,一起缅怀在激烈炮战中被夺去生命的32位山头里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