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鄱阳湖生态文明示范村,发展生态经济是前提,农民增收是关键。要因地制宜,重点增强当地农民的活血造血功效。在帮建过程中,20家省直文明单位把增进农村经济可连续发展及其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作为重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帮共建村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以前才种几万株,现在种植80多万株,收入翻了几番。”说这话的是共青城甘露镇双桥村岭背熊家自然村村民张淑萍,她对记者说,省环保厅帮建他们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业以来,收入增加了相当多,许多农户都走上了致富路。 一样的帮扶出现在鄱阳县白沙洲乡内青村庙嘴自然村,记者走进该村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别墅级的“农家乐”。村民张香英告诉记者,自与丈夫在家经营一家“农家乐”,每年都有10万元的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即将快进入旺季了,许多游客来这看天鹅看白鹭,也比较爱好住在有情调的古屋里。”去年九月,中国江西电力投资集团江西分公司“结缘”于鄱阳县白沙洲乡内青村庙嘴自然村,经过认真仔细调研,提出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倡生态文化”的总体目标。一年后,庙嘴自然村的“农家乐”开展得有声有色,村民的收入普遍得到提高。 岭背熊家自然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东临共青城区。该村常有住户56户,人口266人。省环保厅帮建该村以来,落实资金100万元,根据该村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及技术力量,帮助村民选准花卉苗木、果业、水产养殖及其劳务输出等为支柱产业。村里成立了苗木果业协会,栽植各种特色苗木200亩。 张淑萍是村里的“三八”红旗能手,种植花卉苗木数一数二。“但是过去规模很小,属于小打小闹!”张淑萍说,专家来了以后,帮助像她这样的这些苗木种植户扩大规模,并传授技术,帮忙找市场信息。“现在我种植了80多万株,估量年底收入要比去年翻几番。”张淑萍笑着说。“现在连共青城大学城里的学生都来我这里学习,我这里成了大学生实践基地。”村里的经济在帮建带动下得到发展,村民理事长熊德河自豪地说:“今年我们村人均年收入突破8千元,今年突破万元没问题!” 省国税局的帮建对象是永修县艾城镇青山村熊家组,在帮建过程中,省国税局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扶持熊家组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业。在熊家组优质草莓基地,村民付志良告诉记者,以前产稻才几千斤,年纯收入不到万元,如今种植草莓,收入是翻了好多番了。“去年承包了15亩地种植草莓,今年估计收入将达到了30-40万元。” 通过帮建,村民不单单只是田里的农民,还能够是“农家乐”里的老板。在帮建过程中,很多单位帮建发展休闲旅游,搞“农家乐”。星子县温泉镇板桥山村黄家垅村是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对接的帮建点,负责同志根据当地地处温泉旅游所在地,村民有种植蔬菜的传统等特点,与村干部一起研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最后确定了发展农家乐,建设生态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基地的发展思路。村民游承军筹资70多万元,建起了“农竹庄园”特色餐饮。开张至今,每日顾客盈门,年经营收入达4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