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不但仅是为农民开拓了一条致富通道,更重要是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如今,奎星楼村17个组、876户的农舍,实现了改房、改厨、改圈、改水、改厕、改环境的巨大变化,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元,高于南充市平均水平。 九月十五日下午,踏访阆中市江南街道办奎星楼村,但见村容整洁、环境优美,集村民居住、旅游观光于一体。 灰瓦白墙的川北民居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曲径通幽的石板路连接一家一户。在雨后阳光照耀下,荷塘更加清秀妩媚。当地干部推荐,这里是阆中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试验田”。 水蜜桃、葡萄、枇杷……成片的水果树将奎星楼村团团包围,1000多亩无公害蔬菜、400亩观赏莲藕及其七大类优质食用菌等成为村民们致富的支柱产业。“村子里水果及其蔬菜、水产等农产品都是就地消化。”正在采摘桂花的村民罗文全告诉记者,全村办起了138户农家乐,年收入至少400万元。 “平均一天接待多少游客?”“旅游旺季每日接待200多人,平常接待80多人。”罗文全说,随着阆中古城旅游的升温,他从2006年起就开办农家乐,如今盖起了8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楼顶上“香远益清”的农家乐招牌及其阆中市旅游局颁发的“星级农家乐”匾牌在夕阳照耀下,熠熠生辉。“记者同志,国庆大假你们来的时候就能够品尝桂花酒、桂花茶了。”罗文全手里端着采摘的大半盆桂花让记者闻闻,一股股清香扑鼻而来。 最近几日,王小平十分繁忙。国庆节还没有到,手里的订单就是好高一摞,重庆、成都、西安、广元、南充等地的订单加起来好几百桌,得准备好多种时节新鲜蔬菜、土鸡、土鱼及其烤全羊。随后,他带领记者参观荷塘、花木基地及其农家乐的接待设施。地里有几位穿着时髦的人在劳动,记者心里有些不解,“是你们的员工吗?”“不是,这是游客在地里自我采摘蔬菜,自我亲手做菜品。”王小平透露,这是开展的游客体验式劳动,让游客深入乡村感受劳动的快乐。 刚过花甲之年的村民翁元清,有1.5亩田地租赁给了王小平,他成了“仙荷源”农家乐的农民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翁元清算了一笔账:1.5亩田地种粮食,除去种子、人工等成本费用,顶多几百元的净收入,搞得不好还倒贴。到农家乐打工,一年收入2万多元,这多划算啊。 “我办的农家乐解决了当地农民30多人就业,一年要发70多万元工资;每年向中国缴纳税金20万元,这算是我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对社会作的奉献吧。”王小平如是说。 在奎星楼村,“仙荷源”是这里比较大的农家乐。河溪镇何家观村村民王小平曾经在安岳县开办农家乐,2009年十二月,他看好奎星楼村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地理优势,投资400万元、租赁104亩土地办起了集休闲观光、垂钓健身、住宿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凉亭、生态廊道、小桥流水、荷塘垂柳……颇有几分江南村庄的韵味。记者在与王小平摆谈时,他的电话铃声几次打断我们的话题,多数是订餐电话。“生意怎么这样火?”“消费者看好这里的菜品特色及其环境。”王小平一五一十娓娓而谈,荷花鱼片、荷花酒、荷叶稀饭、荷花火锅……一句话,农家乐图的就是“农家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