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坡布依族乡乡长陈翀推荐,偏坡全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91元,其中1000元靠来自依托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布依族群众占全乡人口96%的偏坡布依族乡,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支持每年举行“六月六”布依歌会,作为民族文化爱护的一个手段。2006年,乡里开始着手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去年五月,乘贵阳市旅游发展大会在乌当区召开的东风,市区把偏坡作为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品牌“泉城五韵”之一推出,偏坡乡村旅游发生了质的飞跃。 “以前是政府千方百计爱护民族文化,进行文化建设,现在是群众自发爱护文化、开发文化。”现任偏坡布乡文化站站长的龙启燕说。除了开农家乐,推民乐作坊外,村里的民间工匠们又开始用玉米棒、枯枝、树叶等来做画框,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陈兴桥20多岁的儿子正兴致勃勃跟陈兴桥学制作乐器、唱布依山歌。 当我们车过偏坡乡民族学校时,正在做课间操的学生们,跳的是板凳舞。 “现在乡里的学校,课间操一半时间做广播体操,一半时间跳板凳。乡里特意请了布依族民间艺人研制了一套跳板凳舞的乐曲,学生们跳板凳舞的热情高得很。”周晓荣说。 乡干部推荐,偏坡全乡近2000人口,因旅游开发需要,村里自发组织了一支200多人的布依文化表演团队,相当于全乡10%人口在从事这项工作,其中参加的多为老年人及其小孩。“一方是正需要下传的时候,一方是正需承接的时候,一老一少,正好有效推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位乡干部说。 十月十七日,秋高气爽的时节,记者来到乌当区偏坡村“濮越古居”的书屋,书页飘香,屋外阳光洒满山野,别有一番情趣。 当记者正沉醉其中时,75岁的屋主陈廷超从里屋迎了出来:“‘濮越古居’并非书屋别墅,真正意义上说,是一户乡村旅游的农家乐,但正因这些文化韵味,成了‘濮越古居’招徕游客的最好招牌。” 提起其中的来龙去脉,陈廷超一脸的自豪:“几年前,乡里要在农户家里建农家书屋,大家都不情愿建,由于这不仅要占一定的空间,还得要有的时候间来整理书籍。”最终,作为退休乡村教师的他,责无旁贷地接下了这份活儿。 这一无心插柳之举,不想竟成了他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书屋的对面,还有一栋爱护完整的300多年的布依特色古居。墙上还挂着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任省委书记期间,赴偏坡调研时到古居的照片。如今,农家书屋及其布依古居,构成了“濮越古居”独具特色的“文化双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驻足。几年间,陈廷超一家就赚钱易地另建了一栋更大房屋也开起了农家乐。 “看到自家的民族文化能吸引游客,村里的农家乐都主动往文化方面靠,尽可能做得有文化滋味,有文化特色。”正如分管宣传工作的偏坡布依族乡党委委员、政法委书记周晓荣说的一样,走在偏坡古色古香的乡村小巷,各家各户都挂着雕牌对联,极具文化特色。 走进“醉饮人家”,又是另一种风味。为了吸引游客,这户农家乐搞起了布依族酿酒及其纺织工艺展示。在“民乐作坊”,却又看到还有一种模式,专事布依族民族乐器制作的“坊主”在接揽定制民族乐器的同时,做起了民间文艺表演的经纪人。有游客需要看布依族民族文化表演的游客,一个电话打过去,他很快就能拉来一支表演团队。 “布依山歌不但能娱人,布依山歌还能生钱。多年的努力,偏坡布依山歌终于变成钱了!”谈起偏坡的文化建设,曾经在偏坡文化站任站长的偏坡乡党政办副主任陈英这样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