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农工委副书记樊鹤春告诉记者,以前“帮促”,老讲解决就业,现在“帮促”的重点是扶持创业。像“大泉村”这样的做法,在南京有许多。背景是,从今年开始,南京启动了“15131”支持农民创业增收三年行动计划,对有创业潜力及其初始创业的约10万农村劳动力所有建立档案,实施创业辅导及其培训5万人,建立各种农民创业基地100个,帮助成功创业3万人,创业带动就业10万人。今年,光是获得创业奖补的初始创业农民将有2200户以上,每户获得奖补资金3000-6000元,创业农户户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两个月前,大泉村准备在梅营发展农家乐组团“大泉人家”,动员梅营的农户加盟。赵新玉说,“从市里到村上都来帮着做这事,村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创业补贴,政府统统包了,情愿干的只要把家里收拾好就行。我家农家乐开张,就投了两万元到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上。”一直忙进忙出的李忠祥插话道,“我印象最深的是创业培训,课本就像连环画浅显易懂,上课时大家扮演不同的角色做生意,我老是‘亏本’,我叫‘员工’朝东他偏往西,在老师的点拨下我才发觉,我这个老生意人还有好多地方要学习。培训结束后,大家建了‘农民创业黄埔三期QQ群’,三天两头交流创业经验,互相帮着出点子、解难题。前两天,有个学员的土鸡蛋就是通过群里找到销路的。这么多年,我心里从没这么亮堂过。” 按赵新玉的话讲,她跟老公李忠祥都是“有野心”的人,想致富、肯干事,但大泉村太偏,以前村民除了种地还是种地,苦死也富不起来。这十多年,赵新玉夫妇开小饭馆、做药材生意、开服装店,都没挣到什么钱。 走出赵新玉家院门,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村道溜达,凉亭、指路牌、太阳能路灯,还有挂在房前屋后树梢上的小灯笼,让这个村子透着一股新鲜劲。村民韩大妈说,村子好久没这么热闹了,以前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现在回来当老板,村上46户人家有10户开了农家乐。“连我这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太婆也当起了老板娘,女儿女婿也开了一家,我们现在是竞争对手。”韩大妈笑道。 创业的村民谈起发展计划,都一套一套的:土特产销售、住宿业务、“开心农场”、居民菜园,还要跟桃园、枣园深度合作。看着梅营村热气腾腾的创业氛围,谁也想不到今年春季,观赏完万亩桃花的城里人开着车在大泉湖边来回转,就是找不到一处吃饭的地方! 六合的大泉村座落于南京最西北。偏归偏,止马岭、大泉湖、桃花岛、冬枣园等天然资源却得天独厚。十一月八日,记者来到大泉湖畔的梅营组,正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的吉大姐农家乐老板娘赵新玉喜形于色地告诉记者,“这个周末,村上的农家乐家家爆满,我家一天的毛收入就有四五千元。开业才十天,我的心就踏实了,干这个比开服装店有奔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