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市农家乐协会理事罗国顺告诉记者:“万事开头难。对于刚办农家乐的村民,朱金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经营理念,并赋予全方位的指导。规模小的农家乐往往准备的菜量不足,客人一多,菜就不够,他们基本上都是到朱金富这里拿菜应急。” 不但这么,对于一些心里还在犹豫要不要办农家乐的村民,朱金富耐心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动这些村民开办农家乐,还多次组织他们前往天台、宁波等地的农家乐考察。 对于将来很或许成为竞争对手的村民,难道朱金富真的一点担忧都没有吗?谈到这一问题,朱金富笑了笑说道,当时村里发动开办了十四五家农家乐,整体规模上来了,我们村一跃成为了农家乐特色村,社会知名度有了提高。游客能够到我们村里来,不论是在哪家农家乐消费,毕竟都在我们村里,大家都能一起受益。 就这样,在朱金富的带领下,全村办起了34家农家乐。有的时候候,一些农家乐客源不多时,朱金富常常先将客人介绍到这些农家乐,帮助聚集人气。记者在下涨村看到,虽然村里农家乐林立,但是经营秩序井然,没有出现许多景区餐馆频频发生的拉客竞争现象。一位农家乐经营者告诉记者:“客人是到我们这里来游玩的,我们不可以由于自我拉生意影响及其干扰他们的旅游兴致。” 在朱金富的这种“抱团前进”的经营理念下,村里的农家乐越办越红火,并且吸纳了村里很多剩余劳动力,村民自种的蔬菜、自晒的竹笋干、番薯干等也深受游客们的青睐,都有了固定的供应地方,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朱金富不但帮助村民致富,碰到家里艰难的乡邻,他也常常大方解囊。给朱金富打工的配菜师傅就十分敬重他。这位配菜师傅告诉记者:“我在这里工作3年了。上次一个厨师老毛病犯了,老朱将他送到医院,还替他支付了1.5万元的医疗费。出院之后,老朱还常常过去看他。老朱待人这么好,我心里感觉暖暖的,在这里工作很踏实安心。” 离开下涨村,记者的耳朵里好像还萦绕着那首道情诗:“……这就是下涨能人朱金富,山村致富的带头人。十里八乡齐称赞,临海大地传美名。” 在尤溪镇下涨村,流传着这样一首道情诗:“老朱今年五十二,立志创业人精明。带头办起农家乐,服务优质特色新。每年营业超百万,号称下涨第一人……” 道情诗的主角老朱,名叫朱金富。在当地,说起朱金富几乎无人不晓。 出身农民的他,依托景区旅游办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不但提高了自家的经济收入,还为当地解决了一些剩余劳动力。与此同时,他又以自我的农家乐经营之道拉动村民共同搞农家乐,带动全村致富。 走进尤溪镇下涨村,有家规模比较大、经营最好的农家乐,就是朱金富开办的。每到旅游旺季,店内常常客满盈门,生意红火。不过开办之初,朱金富是万万没有料到会有这么好的业绩的。 “我当时还是有思想顾虑的,农家乐办在山上,没有客人会来吃饭,肯定要亏本。”朱金富告诉记者,当时镇里就组织我们到湖北红安去考察农家乐。到那边一看,红安漂流热闹得不得了,农家乐饭店生意很红火,吃都吃不到。 考察回来,朱金富心里有底了。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办好农家乐。还甭说,他办起农家乐来很有一套。他认为,城里人要吃农家乐,实际上就是想体验及其感受农村的气息与乐趣。因此,他将店面装修得古色古香,款待客人的菜式都用纯正的农家土菜,而且 采纳烧柴火的灶台烹制。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朱金富办的农家乐越来越有名气,顾客也更多,第一年收入就达10多万元。 村民们看到都有些心动了,纷纷办起了农家乐,并到朱金富的店里取经。村民们本想朱金富肯定会藏着掖着,可是没想到,朱金富非但没有将自我的经营理念保密,并且还让自我农家乐的厨师过去传授技术及其经验,并联系旅游社帮这些农家乐做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