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满幸福安居园,鸟语花香生态园,质优味美瓜果园,富民乐业加工园。”这是西山区在“十二五”规划空间布局中为团结街道谋划的一幅蓝图。提到团结,映入人们脑海的无疑是农家乐、果园、滑草场及其声名远扬的苹果,从昆明主城到团结街道仅17公里路程,短程距离成为众多居民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的首选,更为这个山高箐深、森林茂盛、民风浓郁的地方凝结了人气。 但多年来,农家乐服务工作相对滞后、文化元素不多、菜品雷同、环境卫生差、存在恶性竞争的问题慢慢凸显。 怎样扭转这一状态,将团结的农家乐规范化、产业化,增强每家农家乐的凝结力,同时将其他省市农家乐的先进经验引进团结,成了团结街道党工委书记李锦的一大要事。 2009年,团结街道首创“农家乐旅游服务行业工会联合会”,散落在各个村寨的农家乐从此找到了“组织”。在联合会组织下,定期召开的各种培训班不但提高了农家乐的从业人员素质,同时还将团结农家乐由提供单一的食、宿向行、游、娱延伸。“我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打造‘团结农家乐’品牌,发挥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促使农家乐提质增效。”李锦说。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闭门造车没有出路。团结街道旅游联合工会成立后,便组织成员到石林、楚雄学习,“一样是白、彝等少数民族,我们却没有自我的特色,这值得大家反思。”外出学习回来后,团结农家乐刮起了一阵少数民族风,不管什么规模的农家乐,家家户户都要求服务员身上穿着少数民族服装进行服务,这曾成为团结一大亮点。 旅游联合工会刚成立,来自团结24户农家乐的252名从业人员便踊跃参加了工会联合会组织。如今,规模已经发展壮大到57户农家乐的从业人员100%全覆盖。依托“旅游联合工会”这一平台,团结街道旅游已制造性地探究出“田园休闲”、“民族风情”、“农家乐休闲”、“休闲度假”等发展模式,且将农家乐、果园、花卉基地、滑草场等零散景点打导致精品旅游线路。 “先把扒刀摆放在展示碟的左边,距离碟边0.5厘米;汤摆放在餐具刀右边,距离扒刀0.5厘米;餐叉摆在展示碟的左边,距离碟边0.5厘米……”这么专业的授课,并不是在培训五星级酒店员工,而是团结街道为农家乐服务员们进行的业务培训。 “专业人才短缺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制约原因。”西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陈薇坦言,西山区的乡村旅游经营户服务质量及其治理水平不高,存在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治理不规范,消防、消毒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已慢慢难以适应消费者越来越严格的消费需求。因此,西山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多次组织外出学习,邀请资深旅游行业专家特意授课,对经营者进行集体旅游业务知识“充电”。 除培训外,西山区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功效也日趋完善,接待能力接连不断增强,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乡村旅游框架体系初具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