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周边地区共有山洪泥石流沟2280条,为了探明这些泄洪道的情况,上周的时候记者按着资料记录的位置,对些地方附近的北京农家院和度假村进行了走访。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很多自驾游的市场都挤在了这些泄洪道的危险地点,而很多的农家院也都依水或者依山而建,那么,对于这种情况如果万一发生自然灾害,将会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下以就以怀柔虹鳟鱼一条沟为例: 在怀柔虹鳟鱼一条沟的长园村一家饭店门口,记者看到,河道一侧改建成了停车场,另一侧则是一处有异国风情的酒店。 记者从山道上的公路到达酒店,必须穿过跨河的木桥。酒店靠河道的一侧下部,则用斜撑的支架搭建起走廊。 “老板是北京的,我们只是给人打工的。”一位身穿白色厨师制服、年约6旬的长者对记者说,他们都是长园村居民。 “这里以前发过大水吗?”记者问。 老人点头。 “现在再发那时候的大水会受影响吗?”记者又问。 “会!”老人斩钉截铁地说。 “为什么?”记者追问。 “一棵杨树要倒过来,往这儿一横,不就糟了吗?”老人又解释了一句:“说有就有,没谱!烂柴火不堵就不会淹……” 据村民介绍,兴建度假村之前,泄洪道宽度超过目前的两倍还多。 “从那棵大栗树根上起,一直到那边。”老人一努嘴,目光朝向停车场距河道边约4米多远的一棵合抱粗的板栗树。 而他所指的另一边,是度假村在河道边新建的小楼。“这儿不盖楼吗,才用石头垒起来的。这里原来都是河套。”老人介绍,“河套”,就是记者所看到的度假村所在地,是原先河道弯曲所围住的部分。 指着下游方向的一块地,一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这属于被附近一家知名度假村的私人老板“征用”。记者看到,那里直接在河道上盖上了水泥板,改建成了停车场。 老人表示,在“河套”上村民顶多种些庄稼,自己家要盖房,肯定在高处盖,不会选择在这些河滩附近的地方。 谈及前些天的暴雨,老人笑着说:“要是发房山那么大的水,那可就不得了!那就得全淹了!” 提起记忆中的洪灾,长园村附近一户农家乐74岁的老太太对记者说,除了最近一次1998年的暴雨,记忆中怀柔区比较大的洪水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1998年那次算不小,有一处滑坡了。那时候水位这么高,没事儿,可当年还没盖这些房呢。”老太太指指脚下。 “六几年下暴雨,尽出垄坝,这儿扒一块,那儿塌一块,那可邪乎了。”老太太对记者说:“不垄坝没事儿,要一出垄坝啥也别干了。” 老人所说的垄坝,就是指山体滑坡后的塌方导致堰塞湖的情形。对此,她表示虽然农家乐给她家带来不菲的收益,但她自己仍然有些不放心。 “当初好几个人,瞅着都不敢在这河套的大石砬子上盖房子,我儿子非要修。我说在咱们池子里养鱼,他说不,就修了。从修了到现在倒没发忒大水,就是鱼池进过两回水。”老太太说,只要不塌方,不堵,就没大事。 老人说,从长园到莲花池,这一趟线的农家乐和度假村都在河套上建,原先这些地方很多都是泉眼。“峰上引下来的水,我们这里的水最好,都是泉眼水,没有河套水。夏天冰凉,冬天冒热气。”老人表示,因为建了太多的房,现在的泉水已经很少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与上了岁数的人不同,年轻人的想法中,并没有历史上天灾带来的阴影。 在虹鳟鱼一条沟下游的一家度假村,一位四十来岁的女老板告诉记者,这里刚经过两周多的防汛,本周可以开始接待游客了。对于在河滩上建度假村的问题,她对记者明确表示:“水再大应该也不会有事情。”记者看到,河道的水位上涨已经超过最低的一座鱼池的高度,该度假村的员工还在不断地从鱼池往外扫水。 记者看到,部分度假村建在远离河道以及地势较高的地段,但也有包括知名度假点的酒店在内都是夹河而建,泄洪河道的最窄处仅有四五米宽,一些河滩地也改建成了停车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