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黄金周,有人借着难得的假期,外出旅游;有人借着难得的时间,回家陪家人;有人借着这个机会,加班加点赚取更多的生活费,以应付将来很多必须的花费。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外出放松自己的身心,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让强大的工作或是生活压力得以最佳的释放。这其中许多人为了避免景区的“人看人现象”,毅然决然选择去农家乐休闲放松。而这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对农家乐的经营者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对他们来讲也是很好的消息。今年“十一”黄金周,冶三成一家净收入2万多元,与他的农家乐开张第一年的收入一样。 冶家村农家乐是泾源县首批建成的农家乐项目。2006年底,泾源县利用危房改造工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吸引40户有一定经济基础和经营实力的受灾村民,在冶家村建设农家乐安居工程,引导群众开展旅游服务业。冶三成是其中之一。如今,冶三成年收入20万元。旅游旺季,他一个月最多能赚8万元,淡季每月也有七八千元的收入。冶三成告诉记者,顾客主要来自银川、石嘴山等地,甘肃、陕西来的游客也不少,无论谁来这里,都会喜欢上这里清新的空气、优美的环境和淳朴的民风。 发展方向找得准,发展模式定得对,农家乐变成了该村群众致富的“金碗碗”。 2008年,在泾源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香水镇大庄村村民王勤张罗起了一个只有一张桌子的农家乐。开了20多年大车的王勤做梦都没有想到,开张第一年,这个只有一张桌子的农家乐,就给他挣来了2万元。此后,生意越来越红火,他的农家乐支起了6张桌子,一次性可以接待60位游客就餐。去年,6张桌子共给王勤一家带来15万元收入,平均每张桌子创收2.5万元。今年,王勤投资8万元,在院子东侧盖了一排新房。新房按照两层的标准建造,建成后可以满足130人同时就餐。 王勤说,大庄村共有22家农家乐,每家的生意都很红火,他还想在院子里建一座假山,修一个凉亭,让环境再上一个档次,争取稳坐大庄村农家乐头把交椅。 农家乐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了“靠山吃山”的境界,也让泾源县找到了生态旅游开发与农民致富的契合点。近两年,泾源县按照生态观光和民俗产业同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农家乐民俗接待服务。今年上半年,全县农家乐的经营性收入达220万元。 深秋时节的六盘山区,天高云淡,层林尽染,清澈的泾河水一如往常静静流淌。泾河岸边,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的隆隆声,给泾河源带来新的绿色希望。 泾源县旅游局局长马义红对此颇为自豪:“发展旅游业现在可是我们县的头等大事!”老龙潭景区主道路、生态停车场、景观小品,珍珠湖、中华龙文化博览园等即将竣工。 地处六盘山核心区的泾源是一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风水宝地”,是泾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保护区,也是理想的休闲避暑度假旅游胜地,知名的景点有老龙潭、凉殿峡、野荷谷、胭脂峡、二龙河、白云寺、弹筝峡、卧龙山、大雪山、延龄寺等。 除了这些自然美景,泾源大地上还流传着人类始祖伏羲创造八卦、西王母瑶池会见周穆王、魏征梦斩泾河老龙、柳毅传书、穆桂英飞荡秋千架等美妙传说;也有秦始皇、汉武帝、文成公主、唐太宗等历史名人留下的足迹;还有毛泽东、王洛宾在这里挥就的诗词曲赋…… 厚重的人文历史,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这样的天然,让泾源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变得很是底气十足。近些年来,泾源县大力挖掘文化旅游内涵,冶家农耕博物馆、王洛宾纪念馆相继建成,果家山遗址、萧关遗址、延龄寺的开发也被提上日程……泾源县旅游产业持续升温,生态旅游渐入佳境。只希望最原始的生态,最清新的自然环境,可以得以最好的建设与规划,得以最好的、最完整的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