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2012年,四川全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8万个,接待游客2.2亿人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综合经营性收入突破450亿元,带动全省750万农民就业增加收入。 但记者调查中,很多农家乐经营户坦言,农家乐经营看起来很“美”,投入却无止境,想要维持生存并不容易,农家乐墙头变换大王旗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被誉为“中国农家乐第一人”的徐纪元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当前省内农家乐可谓“遍地开花”,但单纯追求数量和规模的发展方法不利于其长远发展。 “仅在郫县,各种农家乐就有好几百家,但是真正够格成为农家乐的,大概只有200家左右。”徐纪元认为,农家乐要想长远发展就需要得有一个统一的治理,提高消费档次,淘汰掉那些不合格的、没有长期经营能力的农家乐群体,同时,还要根据当代人的消费需求,有针对性的拓展经营。 恶性竞争、偷换土菜制作材质、服务不达标、住宿跟不上等问题都是一些农家乐遭遇“滑铁卢”的因素,很多农民经营户不可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推出农家乐产品。这些都造成了全省农家乐加快速度洗牌。 为建立和完善行业规范,去年,我省先后制订了包括《四川省休闲农园星级评分标准》在内的六大标准。截至日前,全省已有三至五星级农家乐300多家。 日益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游客的“审美疲劳”也越来越严重。怎么样破解这一困境? 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李明泉认为,有了风景还得有统领风景的文化,川人的生活智慧也应当以农家乐为载体体现出来。四川的乡村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整体上却短缺巴蜀文化资源的展示,地域文化特色与农家乐应当结合起来,例如民俗表演、舞狮子、龙灯、种田、收获的民俗。 “这些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由于短缺科学规划和丰富的创意。”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的谢元鲁教授认为,首先要立足特色化和个性化,充分挖掘农家乐的文化特色,诸如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等,明显“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幸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另外,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还建议,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体验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形式,明显特点是高度的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庄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根据喜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 怎么样让游客真正“乐”起来,成为我省农家乐发展中需要思量的问题。当前,以农家乐为主力军的乡村旅游,正应对着继续创新和自己突破的再次挑选。 郫县友爱镇农科村的农家乐是川西农家乐的代表。但该镇相关负责人现在却十分发愁:80%以上的游客都是白天游玩,晚上返回,过夜的游客少之又少。“多数游客反映,到村里只能吃吃饭,看看风景,打打麻将,而没有所有其他好玩的项目,这样失去许多回头客。”该负责人说。 “风景是很美的,但休闲方法、娱乐项目千篇一律,每一家都差不多。”成都武侯区的退休职工张阿姨是一位摄影喜好者,为了寻觅题材,她几乎跑遍了成都周边的各个区县,全川的知名农庄她也基本都去过。“去得多了就发觉,各个地方菜式都差不多,项目也很雷同。” 在走访中,记者发觉,一些“农家乐”经营者往往将农家乐与农家饭混为一谈,将精力都放在了提供农家饭,“农家乐”由此也陷入了低层次重复开发的困局。“带有深度参与性的活动非常短缺。”一位农家乐的经营者说。 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农家乐”重复建设严重,高质量的乡村“农家乐”少的,特色不显然,对本地民俗文化、乡村风情的农家乐文化内涵认识不足,利用农家生活开发参与性项目太少。大多是一些农户在没有规划、没有市场预测的情况下,仓促上阵,经营者之间各自为阵。“服务项目单一,品位不高”已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