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多了接待不了,愁;客人少了生意难以为继,愁。 藏身于林间溪畔、分散在景区四周的一个个农家乐,按陈旧单一的经营模式靠天吃饭,犹如一匹瘦削老马,在频率不断加快的鞭挞声中,步履蹒跚、力不从心。 商报记者近日连续打探发现,江北铁山坪、武隆仙女山、永川茶山竹海、南川金佛山等景区周边的农家乐生意火爆。 半个月后,持续“高烧”的避暑游就将逐步“收官”,周边景区热闹了几个月的“农家大院”将重新拾回宁静。农家乐老板们不得不思考:客多客少两面愁的尴尬,应该如何避免一再出现? 现象:农家乐“满负荷”接客 从主城驱车出发一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凉爽的南川金佛山。在过去的一两个月,方便快捷的车程为这里的农家乐老板招揽了不少人气。黄小敏在金佛山西坡做了三年农家乐生意,今年她特别有感触:“从6月中旬开始,周末两天就几乎没‘空’过床。” 虽然只有70来张床位,由于天气比往年热,据她粗略估算,今年要比去年多接待上千游客。 同处金佛山麓的南川柏枝村,夏季平均气温仅24~26℃,让李勇进的农家乐从未断过“炊”。今年,经政府引导,他在柏枝村尝试办起避暑山庄,盛夏时节每天都有100多人到山庄里避暑乘凉,让李勇进初尝做生意的甜头。 人气火爆的武隆仙女山景区附近,农家乐的生意丝毫不逊色于金佛山。从2000年开始就在仙女山镇做农家乐生意的谌六(化名),13年前自创的“香叶土鸡”和“剁椒回锅肉”,如今仍旧是他用来撑门面的招牌菜。据他介绍,夏季接待量充足时,每天要卖50只土鸡、50份回锅肉。今年,靠山(仙女山景区)吃山的谌六农家乐,一到饭点就座无虚席。七八月的高峰期时,谌六农家乐平均每天要供应200多人的饭菜。 凭借高山景区的清凉优势,选择在渝东南片区搞农家乐的老板,似乎不用为客源伤脑筋。然而,连续雄踞高温排行榜前列的重庆,其迅速崛起的避暑游市场,正为我市周边各个片区的农家乐“摊大饼”式地创造着商机。 今年是刘霜在渝西永川茶山竹海经营农家乐的第十个年头。这几天,正是刘霜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上周末,围着围腰、手里拿着菜刀的刘霜,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告诉商报记者,三楼一底共100多个床位都不够住,几乎每天都满客。 比起其他景区,坐落在主城区的铁山坪则重点吸收周末外出避暑的市民。“天天爆满,经常是提前几天房间就被预订完。”夏季高峰期,在铁山坪经营避暑山庄的蒲女士的手机就响个不停,基本上都是打来预订餐宿的电话。 尴尬:农家乐频频闭门谢客 因事先未预订房间,周末到茶山竹海农家乐“借宿”的李先生和家人,近日就吃了闭门羹。近日商报记者在茶山竹海景区偶遇李先生时,他正忙着拨打电话,预订县城的酒店。 让他哭笑不得的是,“才五分钟不到,就有三波客人来同一家农家乐争抢一个房间。”情急之下,李先生一家人只好折回县城。 “再这样下去,该想办法适当增添厨房的人手了。”旺季时节,茶山竹海农家乐老板刘霜几乎每天都要“婉拒”好几波客人,到嘴的“肉”老是吃不着,让刘霜感到无比惋惜。 铁山坪蒲女士的烦恼和刘霜相似。这几天,她正考虑为避暑山庄添置一批新床,但新床买来安放在何处,又成了新问题。 床位有限,不仅让许多农家乐老板不敢放手接待客人,“包月”(夏季到农家乐住上一两个月,吃住按月结算费用)生意也与之失之交臂。商报记者咨询我市周边多个农家乐后发现,多数不提供“包月”业务。一位不愿具名的农家乐老板告诉记者,做“包月”就得有固定床位,由于接待规模有限,许多老板更青睐接“天天客”。他们认为,同样可住满,按天计费比按月的方式更容易招揽客源。 避暑客集中“杀”向农家乐尝“土味”,土特产的供应成了农家乐老板的又一头疼事。今夏避暑高峰,一只土鸡十几个人抢着买,方圆10公里农民家的土猪被吃光的现象时有发生。 仙女山某农家乐老板就坦言,为了支撑特色菜,附近村落的土鸡都差点卖断货了,无形中也加大了“供应商”(专门向农户收集土鸡转卖给农家乐)的压力。 地理纵深 农家乐成长烦恼:靠天吃饭 田力(化名)除了在永川县城跑客运业务外,今年夏天他还做起了“兼职”——替茶山竹海农家乐招揽生意。上周六下午,田力刚把三名主城游客送至“十面埋伏”附近的一处农家乐,又急着返回永川县城客运站张罗下一单生意。像他这样,夏季平均每天能往返五趟,每次能载约5名游客,一天能送约30人前往景区。由于和山上农家乐老板较熟,田力负责将这30人定点“推销”给农家乐。 缺乏常态化的营销渠道,几乎不做宣传,靠硬拉、接待回头客、口碑营销的方式揽客,目前是大多数农家乐老板的经营之道。 铁山坪农家乐老板蒲女士,三年来没打过一次广告,“客人基本上是熟人介绍来的”。四面山景区农家乐老板向先生也告诉商报记者,他经营的山庄转眼已有20年,在他看来,卫生和服务是第一位,从未专门花心思做过营销,客多客少完全是凭运气。 以前基本不做额外营销的向老板,面临竞争加剧,决定放手一搏。但他发现,经营20余年的生意,除了口碑营销,找不到一条有效的营销路径。他尝试过和旅行社等分销渠道合作,但和大多数农家乐老板一样,最后都放弃了。向老板说,旅行社提出的包三餐和住宿价格为80元/人,而其农家乐最低标准为120元/人,“利润空间太小,多数农家乐都不愿意做,双方谈不拢”。 事实上,为了减轻星级酒店压力,缓解景区食宿负担,近年来,我市周边景区的农家乐阵容经历了一波波大的扩张。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由于早期缺乏整体规划,农家乐经营模式“固化”,成了农家乐从业队伍共同的短板。 客人多了,因接待能力有限发愁;客人少了,生意难以为继也令人心忧。靠天吃饭的农家乐,在矛盾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地理论见 农家乐发展如何走出“深闺”? 这几年,为打破农家乐单一、畸形的经营现状,赵琴一直在替农家乐老板出点子。 “四年前,我们开始尝试在全市评选出最具娱乐特色的农家乐,活动期间,报名咨询电话响个不停,但最终无一家农家乐夺魁。”作为市农家乐协会秘书长的赵琴认为,和床位、菜品供应等“硬件”设施相比,同质化竞争、缺乏多元的营销机制和市场化的运营模式,才是横亘在农家乐扩张之路上最棘手的障碍。积极推出特色鲜明的娱乐活动,是化解同质化矛盾的第一步。她建议,这方面重庆的农家乐老板可多去成都、贵州等地农家乐考察“取经”。 此外,农家乐很少与旅行社等分销机构“接触,也是普遍现象。经营重庆周边景区营销的旅游业内人士吴丰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农家乐和旅行社合作的意识普遍较淡薄,对旅行社提出的合作,农家乐老板普遍表示谈不拢,双方给出的报价无法达成一致,利润分配困难。另外,农家乐老板随意更改合作、临时取消订房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加大了双方合作的难度。 对此,赵琴认为,和旅行机构等市场化的分销渠道合作,未来应成为农家乐做大做强的重要渠道。双方应积极打消沟通屏障,引入新兴的营销方式,真正将藏在“深闺”的农家乐美食、特色活动、天然资源,直接有效地传递到消费者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