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月一日,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和平村农家乐“梨树人家”院子里,10多名游客围着这块湿地看稀奇。这是四川首个人工湿地处理农家乐生活污水示范点,当地人称为“生态肾”。 “湿地虽不大,却能彻底处理我这农家乐的生活污水,还能当景观用呢!”农家乐主人周永国说。 据悉,这一项目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和重庆大学资环学院携手开展,在龙潭乡进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示范,免费为示范农户设计、修建人工湿地处理农家乐生活污水。世界自然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韦宝玉推荐,像龙潭乡这样的山区乡镇,地势不平,农户相对分散,污水要像城市那样集中进管网处理很艰难。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可让农家乐“自扫门前雪”,处理好自家的污水。 “污水在人工湿地经自然沉淀、沙石层过滤后,油脂等被微生物分解,营养物被湿地植物汲取。我们设计了多级植物床,匹配不同植物,污水经层层净化后变成可供农业灌溉的干净水。”重庆大学资环学院博士生导师袁兴中说。 “投资少、效果好、有用性强。”龙潭乡副乡长杨登保这样评价“生态肾”。他说,乡里建有“世界瓜果博览园”,正在建设西部比较大的山地农业主题公园,主要通过旅游业助农增加收入。“日前只发展了45家农家乐,一到旺季,排放的污水就发出难闻的气味,让周围的村民苦不堪言。要修一个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并且短期内难以完工。这下好了,‘生态肾’解决了我们的发展难题。” “这个示范项目设计巧妙、环保经济,既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环境和发展问题,也为流域性河流湿地爱护提供了借鉴,在全省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和推广价值。”四川省湿地爱护中心主任顾海军说。 接下来,世界自然基金会计划在嘉陵江流域的广元市、重庆市和岷江流域的成都市开展更多的示范及推广工作,用人工湿地处理农家乐污水,以爱护长江水资源。 湿地中种满了水生美人蕉、鸢尾、风车草等湿地植物,花红叶绿,很是美丽。净化后的水被湿地末级蓄水池收集以备抗旱之需,蓄水池中种植有荷花、狐尾藻等湿地植物,池里还游着小鱼,生机盎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