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密云古北水镇踏访记:长城脚下,梦在发芽
来源:未知 wangxuenjllm 发布时间:2016年02月29日 16:30:03 点击:次
 “地扼襟喉通朔漠,天留锁钥枕雄关。”北京密云古北口,因其地势雄险,自古便是军事要冲,素有“京师锁钥”之称。而当铁蹄铮铮战马嘶鸣渐渐远去,这个千年古镇枕着厚重的历史底蕴,一直静静地驻守着燕京门户。
如今,这个昔日重镇又开始吸引世人的目光。近些年以来,古北口镇盘活自然人文资源,依托文化休闲和民俗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小镇,聚了人气、富了百姓,还带旺了附近的沟域经济。
尽管时值隆冬,这里依然热气腾腾。一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记者来到这片京郊山区,探访变化背后的故事,找寻正在孕育的生机……
北国之魂 南方之水
山沟里出了个“江南”小镇
近处,渡口边的乌篷船定格在河道冰雪之上,仿佛时间凝固,戛然而止;
远处,夕阳下的古北口司马台长城绮丽险峻,好似彩虹飞天,悬于空中。
此情此景,如梦如幻,不免让人有些恍惚,一时间不知身处何方。
这里是古北水镇,即可以体验北国风光的雄浑之魂,又可以领会江南水乡的柔情之魅。冬日的雪景,更给予小镇独有的气质。穿行其间细细打量,青砖灰瓦的门第老宅鳞次栉比,曲折蜿蜒的石板老街古韵悠长,斑驳静穆的明清牌楼刻着光阴,暗纹绘花的大红灯笼透着秀气。有山有水的古村落,古朴、雅致,美景静如画。
耳边飘来的吆喝叫卖声打破了寂静。循声望去,原来是烧饼铺里烧饼新鲜出炉,很多游客边搓着手边围了上去,“天太冷了,吃个热乎的!吃个烧饼还像拍古装片”。
街边的特色铺子还真很多,古色古香的门脸与街景融为一体——林林总总的秤砣拼成一个心形,寓意“称心如意”,这是秤铺。各式各样的布鞋、绣花鞋、虎头鞋煞是好看,牌匾上书“合脚”,那是鞋庄。铺子不但卖东西,还秀手艺,铸秤砣的,纳鞋底儿,老师傅们都是“非遗”传人,游客要是有兴趣还能上手当个学徒。
在灯笼铺里,10岁的赵若雨正专心致志地扎着灯笼,编扎、糊纸,俨然已成了个熟手。一旁的母亲说,趁着周末一家三口到郊区透个气,没想到这里即可以游还能玩,年味儿也很浓,儿童一头扎进铺子就不想走了,“灯笼做好带回家挂起来很喜庆!”
除了图个乐呵,这里的体验更重民俗传统和文化底蕴。震远镖局、英华书院、八旗会馆,重现京师咽喉要塞的历史风情;大大小小的戏台正上演杨家将铁板书等节目,古北口人敬重的杨令公的忠勇故事代代相传。
“又有气势,又有巧思,这里真是太棒了!”跟着旅游团来玩的郭爽,说话就像她的名字,话音嘎嘣脆,“整体氛围很好,特有感觉,细节之处特别考究,即便是一扇一般的门都旧得那么认真!”说话间,她又忙赶着去追旅游团了,“一会儿还有冰秀表演,冬季也这么有看头呐!”
原来,小镇修旧如旧,门板、家具,很多都是从坊间搜来的老物件。而冰秀表演则是今年新设的项目,点燃了冬日淡季里人们来此畅游的兴致。
走在古北水镇,南北融合、新旧传承比比皆是,而东西碰撞的惊喜也不时闪现,街头的欧陆元素、多种肤色的游客,都成了一道风景。
“潮河第一营”城门边,一家比萨店中西合璧,不但惹得老外食客驻足,还引来洋大厨“筑巢”。厨房里,菲利普又是擀面又是拌沙拉,忙得不亦乐乎。来自英国的他曾在广州、哈尔滨等五六个城市工作过,一星期前,他做了个决定:来中国的第七个年头,将从古北水镇开始。菲利普之前在别的西餐厅、印度餐馆干过,但替人打工总找不到“那味儿”,他对意大利美食情有独钟,恪守着正统的比萨工艺,他希望来古北水镇的中外食客能品尝到正宗的意大利美味。菲利普还在这儿带起了中国徒弟,连声夸中国小伙儿“敬业又可以干”。问起春节里有啥打算,他腼腆一笑:“把妻子和两个女儿从北京市区接到古北水镇来住两天,让她们过个浓浓的中国农历新年。”
无中生有 点石成金
特色小镇发轫于心中的梦
“实际上,古北水镇本来是没有的。”说这话的是陈向宏,工科出身的企业家,人们知晓他更多缘于他是“文化乌镇”的设计师和操盘手——浙江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现在,他更在乎新的头衔——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总裁。
乌镇的成功并没有让陈向宏停下脚步,他希望“乌镇”成为模式,使情景化、生活化、文化性的古镇休闲体验游构成产业链条,开展连锁运营。
下一个古镇在哪里?缘于中青旅的穿针引线,2010年四月,陈向宏来到了密云古北口镇司马台村。这里背靠有着“中国之最”美誉的司马台长城,坐拥鸳鸯湖水库,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抗战文化的积淀很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京冀往来的交通要道,地处京师但偏安一隅、闹中取静。“近乎完美!在全国范围都堪称独此一处。”陈向宏叹道。
不过,走进村子他大吃一惊:村子破旧,青砖老宅难觅踪影,卷钢板房成了农家住处,村民们零散地搞了些农家乐,虽然来客很多,但收益不高,农民的日子不富裕。
一边是村子的自然人文资源这么丰富,但村民们却守着“金饭碗”过着苦日子;
一边是大城市的居民们休闲旅游需求得不到满足。陈向宏琢磨,能不可以有一箭双雕的办法。
他决心在古村落原址上重塑以传统民居为特征的古镇风貌,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产品的2.0版本——变静态爱护为动态利用,变观景式旅游为体验式度假,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满足、引领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发挥旅游产业的拉动效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拿当今的话来说,这就是供给侧改革嘛。”陈向宏说。
彼时,一个“梦中小镇”的雏形已在陈向宏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他难以抑制兴奋,接连不断地在办公室里踱步绕圈,灵感涌来,他便动手在图纸上速写下心中的小镇模样。
“有点儿‘无中生有’的意思。”陈向宏捧出一厚本他亲自手绘的蓝图,绘本上的庭院屋宇是北方的样式,小桥流水则有江南的基因。“北方人感觉这是南方,南方人感觉这是北方,不管哪里人,都能在这儿品味异乡的新奇,又可以找到故乡的影子。与其说它是人工设计出来的,不如说它是属于任何人的梦中小镇。”
可是,梦想成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建设古北水镇,资金、土地、团队、模式……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对于陈向宏而言,资金并非难题,此前多个成功项目为他积蓄了底气,另外,小镇创意吸引力十足,IDG资本等投资者先后加盟。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样做通村民的工作。“我们和村民合作,不是让他们为项目挪地方,而是和他们共同找一条长久的致富路。”陈向宏坦言,从设计规划古北水镇的那天起,就把“溢出效应”考虑了进去,投资项目不但要重视商业回报,更要看社会效益。护古镇、强产业、富百姓,一举多得的共识,让政府、百姓和企业三方一拍即合。密云区古北口镇镇长李冬清楚地记得,司马台村原8个自然村的502户完成搬迁仅用了20天,新村建设只用了2年,村民回迁50天就顺利完成。
2014年,古北水镇开门营业,挑战也才刚开始。旅游产业竞争激烈,在陈向宏看来,队友比对手更重要。灵便、多元的股权结构,为古北水镇赢得一副“先手牌”。在股东名录上,除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有IDG资本、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身影。投资方代表、京能集团实业治理部主任田野表明,看好古北水镇这个项目是由于看好这个团队组合,IDG投资的财力支撑很坚实,中青旅的行业资源很丰富,而作为国企的京能集团与其他股东优势互补,“最重要的是,脱胎于乌镇模式的治理团队经验老到”。
为了摸准市场的“脉络”,幸免模式输出水土不服,陈向宏和他的团队做足了功课,在运营上接连不断创新。针对当前旅游消费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古北水镇在注重爱护的同时,还原古镇活态,引入与历史文化、民俗传统相契合的业态,营造沉醉式的文化休闲度假空间,为现代人寻一方心灵休憩的家园;针对北方居民周末出游多为举家成行的特点,古北水镇又接连推出了“亲子游”等各种家庭套餐;针对旅游淡季市场“冬眠”的空窗期,小镇正深耕冬奥主题,探究冰雪特色项目,同时,提高会议、论坛的服务内涵,在留住个人游、团队游的同时,开辟企业大客户。
尽管没做大规模推广,建成区域也只占规划的“半壁江山”,正式营业才1年多的古北水镇“悄悄”地火了。凭借社交网络的口口相传和手动点赞,京津冀周边游客慕名纷至沓来,古北水镇成了“回头客”的“心头好”。“2015年,古北水镇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6亿元,而实现这个数字乌镇整整用了10年。”北京古北水镇旅游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陈瑜信心满满。
借势布局 厚植市场
块状经济萌发新生机
古北水镇的生意越做越大,预期中的“溢出效应”开始逐一显现。络绎不绝的客流带火了水镇周边的民俗户。古北水镇景区内的住宿瞄准中高端人群,而周围的民俗户则着力于满足一般游客的需求,差异化的供给活了市场、富了百姓。
来到改建后的司马台新村,一栋栋青砖灰瓦的两层小别墅映入眼帘,庭院式联排住宅既保留了北方农村民居的古朴风貌,又透露着现代元素的时代气息。景区周边500多户村民搬入了这里的新居,几乎家家户户都搞起了民俗接待。
走进农家乐的小院,户主正在收拾屋子,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四处瞧瞧。呵!一楼是客厅和自住的屋子,二楼改建成3间客房,宽敞亮堂、窗明几净,有线电视、光纤网络、地暖系统一应俱全。蔡振革感叹:“要不是古北水镇项目进行村子搬迁改造,我根本想不到自个儿能住上别墅!” |
感谢您阅读:
北京密云古北水镇踏访记:长城脚下,梦在发芽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