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说】近期,中新社我们走进座落于成都市郫都区的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友爱镇农科村。上世纪八十年代,以秀美的花卉盆景和浓郁的乡风民俗为依托,整合家庭资源自发地办起庭院餐厅,“农家乐”在农科村破茧而出。 喜好花木盆栽的徐纪元在自家宅基地上修建了一座典型的川西民居,在新房周围修建了花台,摆放盆景,舒适的环境吸引了很多远道而来的朋友,大家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晚了还要吃饭留宿。由此,最原始的“农家乐”便有了雏形。 【同期】(中国农家乐开创者 徐纪元) 我的花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的资金了,首先就想到改善我的居住环境,我就把院坝的花台盆景改得比较好,亲戚朋友都来参观我这儿,有一次有个旅游社(人员)说,他来开导我,他说你这个环境、卫生、菜品都做得有模有样的,你干脆构成个价格,谁都能够来。 【解说】徐纪元在自我有一点成功经验后动员乡亲共同发展农家乐,起初大家并不看好,但看到实质性效益后,村民们都全身心投入农家乐的经营上。 【同期】(中国农家乐开创者 徐纪元)这儿附近周围的村民我都动员他们,农民有个意识就是,你给他动员他通常不听,他要看到你确实赚到钱了,你不喊他他都要搞(农家乐)了。这样顾客更多,但是经营户从我一家到两家三家,最终开到几十家。 【解说】短短几年,在农科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农家景、购农家物、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这一新型旅游现象成为当时热潮,大家将其叫响为“农家乐”。 现在,以徐家大院为首的农家乐接连不断换代转型,从第一代川西民居到第二代二层洋楼,再到第三代园林农家乐,到现在转型成为乡村旅游酒店,基本达到每十年升级换代一次。顺应形势发展,农家乐需要接连不断推陈出新。刚从父辈手里接过农家乐的宗湘婷就想做出特色、扩大规模,这却与当时不景气的市场需求“好像”相违背,凭借这股倔劲和毅力多年来一直接连不断探究转型新方向。 【同期】(成都市郫都区友爱镇农科村农家乐经营户 宗湘婷)走每一步,或者是你加大投资的不论是多大的规模,我感觉都是一种赌注,年轻人我感觉不可以一成不变,需要要有新的突破。顾客的需求都在接连不断地变化,所以对我们业主,对我们自我本身经营者来说也要跟上顾客的步伐,然后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顾客。我感觉(农家乐)可能也要应对到转型,下一步我想把农家乐和康养相结合,探究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