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随天气温度越来越高,适当避暑游玩的山区、湖区、景区迎来了游客高峰,主打生态、健康的农家乐也进入旺季。然而,诸多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的问题也凸显出来。
一些地方农家乐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甚至成为“支柱产业”。然而,农家乐繁荣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农家乐经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就不容小觑。有一些农家乐前门挂上“生态”的招牌,后院成为破坏生态的污染源,创造了一条条臭水沟、“黑土地”。例如,有些农家乐的餐厨废水“直排”到河里和农田中,有些农家乐挑选廉价的燃料对大气导致污染。
导致以上之因,一则经营者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二则短缺行之有效的环保监管;三则法规的缺失,如尚没有针对农家乐环境污染防治的特意立法,地方法规难奏效;四则乡村环保配套基础设施不提高;五则短缺科学规划造成的农家乐项目盲目开发等。这么,不但不利于农家乐的长足发展,更会给乡村环境带来危害。
由此可见,农家乐后院亟待“管”起来。其一,通过法规的提高以规范经营行为。例如,河北省安新县在2015年就出台了《安新县白洋淀农家乐治理规定》,明确了农家乐准入制度,并规定景区内农家乐实行环保、安全“一票否决制”等。还如,成都市近期出台的《成都市农家乐治理办法》,当中一大重点就是对农家乐的环境问题做出了规范。
其二,构成监管合力。诚如媒体所言,监管慢半拍确实在无形中造成农家乐处在一个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不论”的空白地带,让一些经营者滋生无知者无畏的傲慢与底气。改变“三不论”之境,亟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疏”方面,通过建立有效的乡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模式;二是在“堵”方面,即,加大对相关污染的依法处置。
其三,动员起全民参与环保的踊跃性。于经营者而言,应当认识到农家乐后院不给环境增添负担,不但是法定义务,更是买卖连续发展的根本;于游客而言,乡村游丰富了生活,但也应有环境爱护从“我”做起的意识和主动性。总之,通过各方的一起努力,让农家乐后院真正干净起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非常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