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0年,杜秀玲和丈夫开始经营小卖部,商品大多是些生活日用品,那时寨子街村街道人流少,小卖部只能勉强挣点零花钱贴补家用。后来她一边经营小卖部,一边尝试和丈夫做草药生意维持生活。1996年,杜秀玲的公公病逝,婆婆身体也不太好,家里的生活负担愈发沉重。杜秀玲遂在之前经营小卖部、收购药材的基础上又开始经营化肥、种子农资供应。到农忙时期,丈夫常常送农资到田间地头,帮着给人扛化肥,遇到群众没有现钱,他们就先给欠着,有时候也把化肥等物资换成粮食拉回来。但是,这些小生意一直无法让杜秀玲家彻底改变贫困的面貌。经过多方考察,杜秀玲关掉了所有的生意,在家办起了崆峒镇第一家农家乐,她想自己冒险先试一把,利用崆峒镇的旅游资源优势,将寨子街变成农家乐一条街。 然而,缺乏经营餐馆经验的杜秀玲,一开始无从下手,尽管她和家人起早贪黑地干,但是生意并不太好。她认真分析原因,认为餐馆生意不好的比较大因素是饭菜味道不可口。随后她决定高薪聘请有经验的厨师,她自己下厨给厨师打下手把好饭菜质量关。随着饭菜质量的提高,她的农家乐生意渐渐地开始好转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杜秀玲和丈夫的苦心经营下,“农家乐土菜庄”的生意越来越好。每逢周末、节假日,餐馆的客人爆满,很多客人常常从城里赶来却因没有座位而怏怏离去。看到这样的情况,杜秀玲和丈夫有了大胆的想法,想扩大经营规模。但是他们缺乏经营资金,就在杜秀玲一筹莫展,打算放弃时,崆峒镇农家乐协会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她争取到一笔资金,加上自筹的资金,“农家乐土菜庄”得以成功扩建。看着每天络绎不绝前来品尝农家菜的客人,看着村里的留守妇女在农家乐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杜秀玲感到无比欣慰。 在杜秀玲的带动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崆峒镇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开始发展庭院经济,杜秀玲主动上门给村民讲述开办农家乐的经验,鼓励支持有意愿干餐饮的村民,帮助他们走上富裕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