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咀子上村大力发展旅游业,鼓舞村民开办农家乐。武翠娥抓住这个机遇,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村里的帮助下,武翠娥开起了咀子上村第一家农家乐,到现在已走过8个年头。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武志忠常年在外跑大车,武翠娥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辛苦不说,夫妻二人聚少离多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钱。 农家乐刚起步时,武翠娥感觉农家乐无非就是让城里人来农家小院随便吃吃喝喝,没太多讲究,可随后才感觉到经营农家乐学问大着呢。武翠娥说:“开农家乐,干净整洁的环境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但农家乐光整洁还不行,做出的饭菜得有特色,才会吸引回头客。为了让饭菜更有特色,村委会常常组织培训,教我们烹饪技术。几期培训下来,我们掌握了美食烹饪技艺,做出的饭菜口感越来越好。” 武翠娥说:“来我这儿的,大部分是回头客。到了周末,最多能同时迎接招待15桌,还不算院外等的顾客。有的时候顾客等到中午两三点也要吃我家的饭。” 村里的农家乐有好几家,唯独她家买卖最红火,当中有啥秘诀?武翠娥一边忙活,一边说起了她的买卖经。 “翠娥农家乐”的菜谱上,一桌套餐有20道菜,当中凉菜5道、热菜5道,主食则多达10种。 每次顾客走后,武翠娥在收拾碗筷时,会仔细察看哪些饭菜被吃光了,哪些剩下了。武翠娥说:“察看了一段时间后发觉,我们费时费力做的荤菜顾客吃得少,而像红豆汤、红枣糕、红稠饭这样的农家主食竟然很受欢迎。人家城里人就是奔着吃农家饭来了,大鱼大肉竟然不希奇。” 找到了因素,武翠娥开始调整菜谱。炒菜数量接连不断降低,多种农家主食慢慢增多。现在,套餐里主食占到了一半。武翠娥说:“炒菜少了,我们也省了很多事。农家乐一定要让顾客感觉实惠。哪道菜受欢迎,就加大重量,农家美食保管吃个够。” 提供美食的同时,武翠娥也不忘与顾客们交流,认真听取意见。每当收集到好的意见,武翠娥就会记在本子上,晚上和丈夫共同琢磨怎么样优化菜谱。 红稠饭、煎饼、油糕、糊嘟、凉拌野菜……这些平日在城里不多见的特色美食深受顾客欢迎,“翠娥农家乐”的买卖也越来越好。2016年,武翠娥扩大经营,给院子加了顶,迎接招待规模猛的扩大到了15桌。丈夫也不再外出奔波,而是回家和妻子共同打理农家乐,到了节假日人手不够,儿女们都会回来帮忙。看着在桌前桌后忙碌的妻儿,武志忠高兴地说:“我在外忙碌了一辈子,没料到老了回到家里就把钱挣了,这种感觉很幸福。” 现在,咀子上村的青山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山”,更多的农民搭上乡村旅游的快车,走上了致富路。武翠娥说:“村里的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光顾农家乐的顾客也更多,最后受益的还是农民自我。我相信,跟随村里乡村旅游事业的接连不断发展,我的农家乐买卖一定会更红火!” 九月十一日是工作日,这天来咀子上村游玩的居民并不多。知青大院、官印山没了往日的喧闹,多了几分宁静。接近中午,驾车沿着村里的主路一路行驶,来到村东头的“翠娥农家乐”。在门前的空地上,几个小儿童荡着秋千,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走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一番热闹景象:院子里挂满了红灯笼、中国结、红对联,传统中国风的装饰使整个小院显得分外喜庆。餐桌被擦拭得干干净净,椅子靠墙整齐摆放着。窑洞、院子里有几桌顾客,他们推杯换盏、有说有笑。服务员从厨房端出一盘热腾腾的菜肴给顾客送去,把桌上的空盘子撤下,又赶紧招呼另一桌。 忙碌的身影中,动作最麻利的要数武翠娥了。尽管当天顾客不多,但武翠娥又是端菜,又是倒水,笑容始终挂在脸上。 武翠娥的丈夫武志忠在厨房里掌勺,菜做好了,武翠娥快步将刚出锅的饭菜给顾客端去,还不忘推荐一下特色美食:“这是咱村特色美食红豆汤,消暑解渴非常好喝,加点白糖更好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