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务农为生计,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对过‘好日子’可不敢过多奢望,直到自我有机会开起农家乐,才获知那些别人口中的生活离自我也能够很近。”2016年,借助国家脱贫攻坚的东风,“80后”的马龙,通过专项贷款开起了自我的农家乐,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 马龙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这种感觉走在现在折桥村的乡间道路上也油然而生。本年度以来,折桥村对折塔路沿线1600米主巷道按照市政道路建设标准进行风貌改造,对主干道道路实施硬化,极慷慨便了群众出行。
为吸引、方便游客前来观赏游玩,打造出折桥村独特的旅游风景“盖碗巷”,修建占地25亩的旅游生态停车场,切实解决农家乐游客停车难的问题。
截至日前,折桥村共发展农家乐100余家,当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家,从事农家乐服务行业的人员约1200人,年营业额达5000万元,纯收入达2000万元,乡村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
对于折桥村未来的发展,马福荣一样充满信心:“下一步,将按照‘一村一品’建设思路,全力打造‘河州美食第一村’,通过修建魅力折桥湾田园花海综合体,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旅游档次,打响魅力折桥湾品牌。”折桥村也是临夏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缩影之一。近些年以来,临夏市依托独特的牡丹文化和民俗文化,接连不断增进旅游产业和富民产业融合发展,成功举行了河州牡丹文化月、金色草花节、马家庄乡村文化旅游节、临博会等节会活动,建成了一批以漂亮乡村、“旅游+”为模式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成为带动临夏扶贫产业的新引擎。
“来到折桥村,一定要尝尝咱们的特色‘折桥湾爆炒草鸡’,这种美味在别的地方可品尝不到!”临夏市折桥村党支部书记马福荣推荐当地农家乐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马福荣告诉我们,2013年时折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5户867人,贫困率为26.3%,而现在已经实现全面脱贫。
折桥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出现了农家乐的雏形,村里一小部分头脑灵便的人依托独特的地理优势,率先办了起来,是全市乃至全州最早农家乐的诞生地。在马福荣看来,座落于临夏市东端的折桥村距市区5公里,距东乡县城2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来往的商客众多,也是农家乐在这里起步较早的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起步较早,但是因为短缺聚合力,折桥村的农家乐长期处于“小打小闹”的阶段,没有构成规模化效益。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2016年折桥村成立起农家乐协会,开启了农家乐规范化运营,让农家乐产业发展在折桥村走上了快车道。
我们了解到,折桥村采取“支部引导、党员带头、业主参与、自主决策”的模式,召开会员大会,成立了农家乐产业协会,通过了协会章程,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会长由退休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并在折桥村委会设立了产业协会办公室,实现了统一发展统一监督,保证了折桥村农家乐的品质。
“有了协会,大家就能拧成一股绳。”马福荣推荐,折桥村以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为契机,加快农家乐的发展和提高改造,接连不断规范农家乐协会运动机制,由村党支部、农家乐协会牵头,联系盖碗茶、餐巾纸、餐具等供货商,设计制作“魅力折桥湾”标识的农家乐用品,引导农家乐经营户统一使用,极大地宣传了“魅力折桥湾”农家乐品牌。与此同时,折桥村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农家乐协会与美团电商平台达成合作协议,推出了一系列物美价廉的美食套餐,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型媒体大力推广,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
规范化的建设,吸引来许多当地村民返乡创业,也让相当多贫困户分到一杯羹,建档立卡户马龙就是当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