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酥肉夹馍,凉拌鸡,炒木耳…五月九日中午,在成都邛崃市南宝山镇金花村,离城12年的邛崃“青川人”,又一次品尝到正宗的青川风味。 金花村,又名“青川村”。2009年,526名“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青川县的灾民搬到了邛崃县南宝山金花村,金花村的村民都是青川人。金花村当年共有5个乡镇147户526人,12年后,金花村共有162户581人。 以家乡的名字命名的“青川村” 离乡下人12年了,你们还好吧?”青川县残疾人联合会会长张筱一开口,年长一些的村民眼睛通红。当天,驻蓉青川流动党委、成都青川商会与青川残联走进邛崃市南宝山镇金花村,看望搬迁到邛崃的青川人。 五十二岁的文在亮原是青川县关庄人,到金花村的第一年,文在亮开了村里第一家小卖部,顾客是金花村的青川人。 咱们这儿叫金花村,可是每个人都习惯叫'青川村'。据金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发军介绍,金花村的移民均为青川移民,他们主要来自红光、石坝、关庄、苏河、曲河等5个乡镇,当年147户526人,现在162户581人。 在迁往邛崃的第二年,李发军开始担任金花村的村长,当时金花村的产业主要依靠1000多亩茶园。由于位于邛崃市南宝山旅游区的金山村,森林覆盖率高,旅游资源丰富,2015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金花村也调整了发展思路,村民们从采茶到经营农家乐,将原来集中的茶园转移到茶业公司。如今,村里有90多家农家乐挂牌。 七、八月份,路上停满了观光车,”依靠家中的农家乐,53岁的王仲清两个月赚得三万多元。由于长女程红英一级残疾,父亲年事已高,王仲清不能出去打工,闲的时候去茶园打零工,忙的时候去农家乐,夏季生意兴隆。七、八月份的房子都定下来了。 离别青川已有12年,但金花村的青川人仍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情结,“青川人家”“自然居所”……一些农家乐的名字与远在300多公里外的青川县人同名,寄托着“青川村”人的乡思。前些年,我们每年都要回青川过年,几家人租一辆车,现在生活好了,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买了车,回家也更方便了,四个多小时就到青川了!”2010年王利平开办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 原为青川苏河乡70岁老人的伍兴美,是第一批来到金花村的村民,“当时来的是7个人,3个儿子,2个儿媳。如今全家人有十多口人。”三名儿子分别在新疆、广州、甘肃打工,二儿媳妇在家照顾老人、小孩。伍兴美家流转了12亩茶园,儿媳妇和老婆到茶园打工,每天也有200元。这一年,伍兴美准备将家中的一间房子变成农家乐,增加收入。 百余户青川人共住一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也是齐心协力,“90多家农家乐,但规模不大,一到旅游旺季,有更多的客人来,就在一家吃,几家住,这样,大家的生意都做起来了。” 当日,青川残联走访慰问了5名70岁以上老人,成都青川商会向“青川村”162名村民送去了青川特产礼品:一只杯子、一个小礼盒,礼盒内装木耳和香菇,所有香菇均来自青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