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家乐起源于90年代,曾经也是一段辉煌时期,曾经在北京农村地区出现“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住农家乐”的热潮,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加之经营不善,现在大都变成了农家无“乐”。 北京农村家庭旅馆的发展也是如此。但说到北京的乡村旅馆,就必须把它和它的前身农家乐相比较。《北京市旅游条例》于2017年8月1日颁布,第一次明确了“居住在本市的城乡居民,在其拥有或使用的住房内,结合人文、自然景观、生态资源、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条例》明确了以住房为单位进行住宿的合法地位,但并未明确区分农家乐和民宿。 “农家乐是一种短期的旅游,主要的收入是伙食,而不是住宿,所以他们的收入没有酒店那么高。”河南台村“南台花开”旅馆的总经理李靖表示,农家乐没有统一的规划,竞争激烈,往往只需要几十块钱,就能住上一夜。 如今,在某些村庄的大树、外墙等显眼的地方,农家乐的招牌还是那么的显眼,只是被雨水冲刷的斑斑点点,仿佛在述说着曾经的农家乐曾经的辉煌,同时也提醒着目前的农村旅游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意,没有足够的创意和创意,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京郊农家乐的没落,恰恰说明了为什么农村乡村民宿可以“起飞”。相对于传统的农家乐,乡村民宿更重视用户的体验,强调“一对一”、“个性化定制”等一站式服务,不追求一成不变,只追求独一无二,让每个旅客都能享受到舒适的入住。 从经营战略的角度来看,李靖从“术”的角度分析了农家乐衰落的原因,但这并不能说明其衰落的必然。 “北京是一个多样化的城市,它的发展速度很快。”在京经贸大学财税系张晓颖教授看来,高收入常常会导致人们的需求发生改变,不仅要“实”,还要“爽”,长期生活在大都市,总要换个地方。因此,人们在闲暇之余到乡村旅游、居住,乡村旅游的市场规模也随之逐步增大,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也日益细化。同时,旅游市场的服务也在不断地分化、分化,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在逐步提高,质量、体验和附加价值都在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张晓颖说的也有几分道理。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北京2021年 GDP达到4万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002元,较2020年增长5568元。以目前的汇率计算,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12,000美元,这是世界银行的标准,也是一个高收入国家。 这种解释从根本上解释了为什么北京的乡村旅馆如此受欢迎,也就是为什么农家乐会走向没落。农家乐是一种以“吃+”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但由于“住+”的特点,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产业链条短,不能适应不同的旅游细分市场,也不能满足都市人群的个性化需求;而“住+”的乡村民宿,由于覆盖面广、产业链条长、体验半径大,能全方位、全产业链地满足城里人需求。 同时,通过对北京20多年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从1.0年代的农家乐逐渐向2.0时代的京郊农村旅游转型,到3.0时代的乡村民宿,将京郊乡村的休闲旅游带向新的发展。这是北京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条曲线,1.0年代农家乐盛行的时候,北京的人均收入只有7500元,是中等收入阶层,2.0时代的农村旅游,平均收入在3万元,北京已经达到了7.5万元,3.0时代的乡村民宿也随之出现了,因此,农家乐的更新换代不仅是产业的规则,也是北京20多年来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增长的直接反映。 从国际上来看,旅馆并不是一种新鲜事物,日本、台湾等国家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而在浙江和四川等南方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方面,民宿行业正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资料表明,目前全国拥有“民宿”的企业已达100,000多家,与民宿有关的企业每年的登记量也在逐年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