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环抱,绿水绕村,古朴院子散布田野,鸡犬之声隔屋相闻,这是巴渝村庄再寻常不过的景色。院子,是乡民纳凉集会的休闲之地,也是晒谷磨面的出产场所。 2月3日举行的全市农业乡村委主任会议明确提出,支撑开展院子经济,这引起了人们对怎么建造村庄院子的重视。 在建造宜居宜业和美村庄的背景下,怎么让更多乡民参加院子的建造?又该怎么确认院子的风格?以及怎么开展“院子经济”?带着这些问题,重庆日报记者展开了查询。 2021年2月,荣昌区观胜镇实施乡村院子改造,银河村是试点村,经过发动,有12户乡民提出了改造请求。 经区里引荐,村里和蜂窝煤村庄共建团队(以下简称蜂窝煤团队)达到协作,由后者为乡民改造院子提供设计计划。蜂窝煤团队向全国81个高校和社会组织发出了“最美院子设计大赛”的约请,共征得了63套院子改造设计计划。经乡民现场打分,村里最终选定了“木制飘风小院”“归根”“竹林人家”等12套改造计划,这些计划均出自专业的设计师之手,体现出浓郁的巴渝民居风格。 有现成的设计计划,而且每户还将得到3000元资金补助,面对这样的功德,银河村党支部书记郑安华本以为乡民会爽快地容许当即改造院子,但意外的是,仍是有3户乡民打了退堂鼓,剩余的9户也开端变得犹疑。 “这些计划看上去很时尚,也很精美漂亮,但感觉许多东西不实用,咱们使用起来也不习惯。”乡民何天星说,“就拿我选的‘竹林人家’这套计划来说,设计师列出了修门套、砌红砖、建花台、修围栏、建鸡舍、搭柴棚等20多个改造项目,但除了建鸡舍、柴棚有用外,其它感觉没什么用。” 在村干部的发动下,何天星与设计师商量删减计划,省去了他觉得无用的改造项目,最终自掏近万元才完成了院子改造。在他的带动下,其他8户也完成了改造。 “改造项目多,一些项目脱离实际需求,形成费用太高,这是乡民反悔的主要原因。”郑安华解说说。 市农业乡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针的推进下,绝大多数乡民是愿意改造院子的。但由于受补助资金和收入水平的限制,他们更愿意挑选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改造计划。对管理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对当地院子改造进行一致规划,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农民志愿,调动他们参加的积极性,变“要我改”为“我要改”。 巴渝村庄,农家院应是什么风格? 1月12日,丰都县高家镇汶溪社区三组,视野可及的几百米范围内,三种风格悬殊的乡村院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一种是最常见的农家小院风格,泥巴地,泥巴墙,有些简单刷了白灰,在风吹日晒后起皮掉落,看上去有些斑斓。院里没啥植物,摆放比较杂乱,角落里堆放着柴火或杂物。 另一种主要散布在公路沿线的农家小院,是传统的巴渝民居风格。里边的农房青瓦白墙,一道青砖砌成的墙围住了院子,墙头上摆放了一些花盆。 还有一种院子呈现出明显的欧式风格,院墙上贴了瓷砖,房前竖起两根罗马柱,大门是铁制或许钢制,上面有雕花。 记者询问得知,同一村庄,院子风格悬殊,这与改造志愿、改造时刻、经济状况有关。“我这屋是10多年前改的,旁边这几户都是。其时政府给了些资金,给了图纸,让咱们按图改造。”住在巴渝民居风格院子的三组乡民秦大秀指了指周围几栋房子,再指了指远处的院子,“那些没有改的,要么是家里没人,要么就是觉得费事。有罗马柱的人家,多半是挣了钱回来自己弄的,他们说城里的花园洋房就是这个样子。” 同一个村庄的农家院子,风格应一致起来仍是大相径庭,好像难有定论。重庆乡村面积广,乡风习俗纷歧,乡民生活习惯有差异,因而院子的建造风格也应量体裁衣,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相一致。譬如说,川东民居以穿斗式木构架、竹编夹泥墙、挑檐等为典型特征,而渝东南民族地区则以土家吊脚楼、侗寨鼓楼、风雨桥为特征。 市农业乡村委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个相对集中的村落,能够考虑风格的大体一致,这能够让村庄风貌看上去更协调,更有美感,也便于往后一致规划和开展村庄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