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现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筑的,占地面积 3.3公顷,墓高33米,墓身呈台体状,墓顶建有一座凉亭,是一座人工夯筑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
在中国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献身于中华民族友好事业的伟大女性。在民间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数千年来,她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自唐、宋以来,历代文人咏唱昭君、抒发情感的诗文、歌词、绘画、戏曲更是多不胜数,形成了千古流传的“昭君文化”。
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
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比较大的汉墓之一,因被覆芳草,碧绿如茵,故有“青冢”之称。历史上被文人誉为“青冢拥黛”,成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每年秋季,树叶枯黄时,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们又称这为“青冢”。墓地东侧是历代名人为昭君墓题写的碑文,西侧是文物陈列室。登上墓顶,可看到连绵不断的阴山山脉横贯东西,也会欣赏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昭君墓参观内容有:青泉牌坊、石雕嫱云、和亲铜像、董必武诗碑、昭君出塞陈列、昭君诗碑廊等。
“青冢”一词,出自对杜诗的一条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如茵,故名青冢。昭君墓是后人追慕和纪念王昭君的遗迹。
坐落在呼市南郊的昭君墓,是塞外影响比较大的一座昭君墓,整体占地面积近100亩,文献记载中亦称为“青冢”。
据民间传说,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的时候,唯有昭君墓嫩黄黛绿,草青如菌。因此历代诗人常常好用“谁家青冢年年青”“到今冢上青草多”,“宿草青青没断碑”之类的诗句寓意。
据说“呼和浩特”的蒙语治泽为“青城”,就是因青冢而得名的,而“青冢拥黛”也成为呼市八景之一。由于墓体周围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晚霞的映照,墓景时有变化,传说一日有三变。
本页关键词:昭君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