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坐落在大山深处,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交通不便、道路泥泞,水电气供应不足。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彭龙芬1993年嫁到花茂村,她说,过去的花茂村基础设施很差。“当时电压低到一些电器都无法正常使用。那时,大家还得自我挑水煮饭、饮用。” 跟随全国乡村振兴运动的开展,花茂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路好了网通了,村中4950个村民,都用上了Wi-Fi。 当地村民慢慢做起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改善家庭收入。村民王志强正是当中一位。 上世纪80年代,王志强离开花茂村,在外打工,几十年间,辗转多个南方城市,过着他口中“漂泊不定”的生活。 “在外面打工这么些年,也就努力做到收支平衡吧”,王志强说。 2014年,王志强决定回老家。将乡村长期空着的老房子修缮后,开了花茂村0农家乐,提供乡间美食和住宿。 在此之后,王志强的农家乐买卖更为红火,吸引来很多附近周围城市的游客。 而“90后”的陈义兵也开了个乡村客栈,雇了22个村民,去年收入超过260万元。 现在,村子里有18家农家客栈。2018年,185万人参观了花茂村,带来超5000万元的旅游收入。 为提高当地农业生产水平,2014年花茂村从山东引入一家现代农业企业,在村里成立了绿动九丰专业合作社,种植果蔬谷物,修建温室大棚和绿色餐厅,并向村民开展农业培训,教他们怎么样搭建温室大棚、防御病虫害。 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万明表明:“花茂村的田地和温室大棚现在种的有茄子、黄瓜、西红柿、苦瓜和辣椒,都是绿色农产品。”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发展农业,所以要优化耕地使用,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何万明说。 花茂村村民通过流转土地成为公司股东,获得年底分红。彭龙芬表明“土地流转一开始是按是每公顷10500元计算,租金每年上涨3%”,这是多数村民稳定收入来源,现在仅仅有山坡上的少量土地没被流转了。” 彭龙芬说:“乡村旅游与合作社给花茂村带来许多改变。2012年,花茂村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478元,现在是17456元。过去村里有近一半的村民都会在外打工,现在他们不必去很远的地方工作,在合作社或农家乐就能找到饭碗。这也缓解了留守青少年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花茂村村民舒长英,过去在家中田地种瓜种烟草,因为土地贫瘠收成少,经常入不敷出。为供两个女儿上学,她和丈夫不得不去广东打工。 2014年,46岁的舒长英从广东回到花茂村,结束了20多年的在外打工生涯。她把自我的土地流转给绿动九丰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绿色餐厅里当起了服务员。 舒长英说:“尽管我现在挣的钱没有在广东那么多,但我能够和家人在共同了。” 彭龙芬表明:“我们村现在还有14户38人的平均年收入低于政策兜底线3936元,这些人因年纪大,身体、智力等因素,无法正常工作。所以他们由政策兜底,发放补助。” 花茂村是乡村脱贫攻坚的一个例子,发展乡村农家乐也是国内乡村脱贫攻坚的一种趋势。 我们从贵州省扶贫办获悉,当前,贵州还有155万的贫困人口。2019年贵州计划降低乡村贫困人口110万人。剩余贫困人口到2020年要所有实现脱贫。 另外,国家扶贫办之前发布,到2020年中国要清除绝对贫困。 他强调,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可以少,每一个贫困群众都要帮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另外,要探究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增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