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种农家乐、生态农庄遍地开花,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我们近期在多地实地调查,发觉许多农家乐“前门生态、后门排污”问题明显,污染防治和监管滞后。一些标榜“生态”的农庄名不副实,污水排放之处成了臭水沟,油烟排放之处成了“黑土地”。 在旅游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的当下,乡村旅游对很多消费者都起到号召力。对于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里的人们来说,和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无疑起到吸引力;对于“唯有美食不可辜负”的吃货们来说,土鸡土菜显然起到十足的诱惑力;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生活方法的人们来说,在农家乐享受短暂的“慢生活”也是惬意的体验……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让开办农家乐成为一种生财之道。 充分的市场竞争,让很多农家乐想方设法来争取消费者。在一个盛行印象治理的时代里,一些农家乐擅长“表面光”——在消费者看得见的前台里,展示出一个干净璀璨、“现代感”十足的“镜中我”;在那些消费者看不到或者消费者很少情愿去了解的幕后,农家乐上演了“变形记”。污水和油烟随意排放、垃圾污染严重等乱象,暴露了一些农家乐的文化格调与价值底色。 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改变了相当多农民的生存生态;当今的农民更多地进入或者被卷入到一个开放的、流动的、分工的社会化体系之中,与传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形态渐行渐远。一些农民享受了农家乐带来的好处,却不情愿为环境爱护支付相应的成本。 “法不责众”的投机心理, “乡村一直都这样”的自说自话,滥用“弱者的武器”,患上了“公共服务依赖症”,对乡村环境爱护短缺笃定的价值认同,让一些农家乐为自我的失范行为找到了多种各样的借口。可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假如村庄的生态环境到了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的地步,农家乐还会有买卖吗?为功利、短视行为“买单”的,还是这些农家乐。短期内看似理性的行为,其实却是一种糊涂。 作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农家乐环境污染需要精准“把脉”。伴跟随急剧的社会变迁,一些农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法没有及时“与时俱进”,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一拍”。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中,农家乐处于一个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不论”的空白地带,让一些商家有了“不论你如何,反正我就这样”的傲慢与底气。 农家乐不但要让农民有“获得感”,也要让消费者有幸福感。当农家乐失去了生态环保这张“王牌”,不可幸免会在市场中陷入边缘化境界。加强农家乐的环境管理,让农家乐表里如一、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本质上就是一种可连续发展理念。 河北有很多的旅游景点,大大小小的农家院也很多,假如你去白石山或者金山岭长城旅游,可以选择白石山农家院、金山岭长城农家院住宿,农家乐联盟网上有比较全的农家乐民宿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