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白洋淀这个地方,很久以前就想去逛一次了,今天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乘木船离开码头,置身于芦苇海的时候,才发觉这里还有一片天地。天空很蓝,云很白,草也很青,水也很清,迎面吹来轻柔的微风,把全身的干热瞬间驱散,心神为之一爽,不知伸手去摸那一淀清水,指端传来的是一股暖意,若能在这一刻从船上一跃而下,洗涤一番,那将是比较大的乐趣。 船儿在河上缓缓行进,不时有一两艘快艇疾驰而过,掀起汹涌澎湃的浪花,风浪之下给我们增添了几分别样的乐趣。河边有高大的芦苇,黄的根茎上有青色的叶子,从下往上涂抹着绿色的景色。端午节到了,芦苇已成年,丛丛成簇地游荡在每一片高高的沟壑之上,近水的芦苇用力扑向大淀,深情凝视着过往的船只和近处的荷花。 荷已出水多日,亭台楼阁,层层叠叠,铺展开来,一望无际。莲花箭从叶丛中高高的挺起,或盛开,或含苞,朵朵绯红,高低错落,绽放出“雕饰”的天然美感!红色和绿色这两种色调是如此的和谐。白洋淀有十万亩的莲花!十里八乡来我家,"十里八乡香"当之无愧! 更有甚者,花丛中有成群的小水鸟,或黑或红,颜色各异。有些人在热恋中,翻腾打闹,追逐嬉戏;有些人静静地浮在水面上,两三只,或者四五只,这一群,那一群,见我们来了,既不躲闪,也不逃跑。尽管距离很近,但依然如故,无拘无束。那条船一路行进,不时引起同伴的惊呼。几个渔夫在不远的地方工作,他们不想打搅这些小水鸟的生活。小鸟很快乐,白洋淀很快乐,这多花,这多水,还有这多鸟,他们都在自由地生长,快乐无处不在。 这艘木船拐进了宽阔的主航道,行进了一会儿,前面不远就有白洋淀文化苑。 驻足游船,拾级而上,绿树成荫,红墙绿瓦,门口的汉白玉麒麟,雄伟的红色仿古大门,门楣上王光英题写的"白洋淀文化苑"几个金色大字,气势磅礴。 进门后,水泥青砖铺成的广场平坦而宽阔,正中大门的是一面九龙影壁,金碧辉煌,气势恢宏。该广场北边有石桥,南边是敕赐沛恩寺和康熙水围行宫。敕赐沛恩寺相传为康熙皇帝的诏书所造(原址在郭里口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结构严谨,布局合理,细节精细,透着庄重。殿内的哼哈二将不怒自威,东西两殿的菩萨仪态端庄,前后大殿的佛像高大威严,令人顿生肃穆之心,真是一座佛教文化宝库。康熙水围行宫紧挨着沛恩寺。 据记载,康熙帝曾到白洋淀四十余次,并在赵北口、郭里口、圈头、端村等地修筑了四座行宫,其中有万岁宫、千岁宫、御书房、御膳房、寝宫,供皇帝水围之用,召见臣工、检校院奏疏、从事政事、读书娱乐、休息等。宫内绿树成荫,花草丛生,颇有历史沧桑感,回廊壁刻上最吸引我的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一首诗:"平波似江,平波似湖。荒谬的是,当年巡幸远,依稀见吴越列营。"遥望白洋水,帆开远树。湖面上一片翠绿,波涛汹涌。"轻舟十里,垂柳千丝。忽然听农人歌声响起,满村的红杏开了.""春水行船,天上,寒风冷雨过田家。幽深的幽谷,晚晴千里的明霞。"这些诗语言清新淡雅,文学造诣颇深。不经意间,文治武的康熙皇帝,自身的文化魅力可见一斑,他对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肯定是十分深远的。 在南广场,与沛恩寺和行宫遥相呼应的是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馆内共有十八个展厅,展示了以孙犁先生为代表的白洋淀文派在抗击日寇方面所取得的英勇、机智、顽强、灵动的生动场面和辉煌的战斗历程,以及他们在荷花淀文学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墙影向东,过桥头,便进入名荷园。一片片形态各异的荷花池,像镶嵌在荷园里的一颗明珠,三大园区之间以桥相接,以沟相接,既独立又统一,曲曲折折的回廊,纤细扶疏的垂柳,一份悠然,一份豁达,不由得从心头升起,不思再回。院落南北向有两座假山,南面和北面假山的凉亭上均可俯瞰,不同的是北面看到的大淀原景,芦苇浩浩,淀水粼粼,南面看到的是南山野生荷园,鱼鹰捕猎,木船采莲。若待至暮时,皓月下,静读孙犁先生的《荷花淀》,必有不同的感觉,必有另一湖涟漪从心起,必有清风送来的荷叶香袅袅而来,必会涤荡久浸俗欲的心。 炊烟缭绕的河面上传来:"荷花红,稻花香,芦苇掩村…"迎宾桥下正在演出新排的"雁翎队痛包运船",秀丽的景色蹂躏着日寇的铁蹄,白洋淀人民不畏牺牲,巧侦、设伏击战,一举歼灭日寇包运船运输队,运载大量粮食和武器,有力地支撑了我军在太行山区的战斗,成为白洋淀地区的经典战例。密集的炮火声中,嘎子第一个冲上敌舰,把胜利的红旗插到船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