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英(右二)为来客端上一杯热乎乎的山茶。 在农庄里修剪果树。 为村民送去“黄糕”。 在村口迎接旅客。 为客人送开水。
整理客房被褥。 与休养的老人交流互动。 帮扶农庄贫困户。 登临古长城,张月英作为导游向游客讲述当地民俗。 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把创业的标杆立在深爱着的家乡——大同市阳高县长城乡正宏堡村,办起集吃住、旅游、摄影等为一体的“扶贫摄影基地”—— 长城乡正宏堡村——这个村名听上去就很有故事,坐落于大同市阳高县具有塞外气质的这个山村,近几年来,在该村村民张月英的创意下,正演绎着新时代的创业故事。 张月英,1974年出生在长城根下的正宏古堡村,1990年她初中毕业回乡当代课老师,1992年不安于现状的她与丈夫一起到阳高县城开了一家小饭店,到矿区经营食品批发,之后又只身一人到大同市区打零工,蒸馒头,卖日化,后来又进入一家保险公司就职。 2014年初春,张月英在网络上发现家乡要开发全域旅游的信息,老树、院落、窑洞,土长城和烽火台……家乡一组组美景图片映入张月英脑海。家乡发展旅游需要资金、人力、媒体推广,更需要创业者的开拓。“家乡是需要自己回乡创业的时候啦,与其孤身在外努力拼搏,还不如回乡和乡亲们一起创业。”那一夜,张月英失眠了…… 张月英经过多方渠道,了解家乡发展旅游的政策和规划,心里蠢蠢欲动。 她向来自北京看好古长城旅游事业的摄影家们请教,咨询每年接待摄影爱好者的人数,接待所需的条件和实际存在的困难……她回乡创业的真诚得到了北京摄影家们的支持。 张月英的家乡空气好、风景美,有蔚蓝的天空和巍峨壮观的古长城。春天,游客们可尽情在杏林里赏花;夏天,站在山坡上放眼观看雨后彩虹、晚霞婆娑;秋天,杏园红叶蔽日,长城内外一派金灿灿的丰收景象;冬天,长城内外白雪皑皑、洁白如玉。家乡无瑕淳朴的美景,始终牵绊着张月英的心。 2014年4月20日,张月英回乡啦!她在养育她的古堡里开办起名为“扶贫摄影基地”的农家乐,接待、吃饭、住宿、旅游向导、摄影流水线系列服务,张月英忙碌着…… 为了把“农家乐”办得更好,张月英多次去北京郊区和河北农村的“农家乐”实地学习考察。农庄开办期间,得到了乡村组织和众多摄影师们的大力支持。骑行客、摄影家、长城行者、休闲度假者,游客越来越多。原来的小院已无法满足需求,张月英又投入3.2万元,在长城根下的村庄买下了2.3亩地的农家院落,兴建完善农庄设施,起名为“长城乡杏花园农庄摄影基地”。 2016年4月,经过建设和改进的“农家乐”,同时能接待50多人住宿、近百人同时就餐,农庄里既能洗浴,又能唱歌,变成接待摄影培训的小园林式农家旅游摄影基地。 张月英开办“农家乐”款待过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天津、河北、武汉、四川等全国各地的热爱长城和喜欢人文民俗的摄影爱好者。还接待了来自加拿大的华侨,为客人提供着满意舒适的服务。4年来,“杏花园农庄”先后共接待骑行、旅游、休闲度假、摄影团队90多个批次,游客580多人次。张月英经营的农家乐“火”了! 张月英说:“要干事业,就得有海一样的胸怀,塑造高尚的道德,以德聚人,以善为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 在接待摄影游客过程中,她想着如何让乡亲们挣到钱。她向游客推荐购买当地的土豆、莜面、豆类、杏干、胡麻油、羊肉等土特产,使村民们的收入得到提高。 张月英看到村里人看病不方便,就通过影友联系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免费为村里的老年人和五保户义诊,给乡亲们发放常用药品。她看到村里老人晒太阳坐在地上怕他们着凉,就给4个村子购买安装了环保凳子,供村里老人晒太阳使用。 春节到了,农庄组织摄影师们去给乡亲们拜年,扭秧歌,为全村老人发红包。张月英特意把全村的五保户和孤寡老人,请到“杏花园农庄”做客,为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还给附近每个村庄分别免费发放20张澡票,请乡亲们来农庄洗澡,感受开发旅游给大家带来的方便和好处。她还给4个大村子捐赠了大红灯笼150个、射灯20个,为附近村子营造出浓浓过年的喜庆味道。 两年来,她利用摄影基地这个平台,共协助爱心人士捐赠棉衣棉被3万余件,小家电1000余件,书本等学习用品3500余件套。为长城乡中学捐赠大小队鼓各一套、相机一架和一些学习用品。 张月英在搞好旅游服务的同时,还想方设法帮助乡亲们调整产业结构。农庄开发采摘园,试种2亩海棠果。她还开发当地黄芩茶药材,把黄芩茶的叶子加工做成茶饮品,绿色茶品消暑祛火很受游客喜欢。 2017年张月英当选为省十三届人大代表。从长城根下摸爬滚打出的张月英肩负使命,有抱负、爱奋斗,培育和播种幸福的种子在农庄里美丽绽放。张月英相信自己的选择,她相信只要奋斗,就会得到幸福。家乡变富变美是她此生比较大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