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东水厂民俗村座落于蓟县穿纺峪乡最北部,全村40余户人家,西临九龙山,北连八仙山,东望清东陵,南观于桥水库.青山环抱,清泉石流,古树参天,果甜花香,构成了\"村在山中,山在林中,林在户中\"的独特景观.置身其中,如入\"世外桃源\".住在农家小院,喝天然矿泉水,吃绿色食品,采无害水果,观峻峰美景.悠然自得,其乐无穷,村后有龙门,可获跃龙门之奇异,通过天然氧仓,可达九龙源头之奇观;村中有唐代青云寺遗址,可得平步青云之奇效;1500多年的华夏槐祖,曾经显露爱护村民之奇神。这里是冀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的重要交通站,八路军13团的指挥部,0的 抗日“堡垒村”。八路军著名将领李运昌,包森,田野,焦若愚等,都曾在这里居住,工作,指挥战斗。冀东分区副司令员包森,曾在这里养伤;传奇人物刘继抗,曾经在这里拉起抗日队伍;八路军8名战士,曾在这里血染疆常这里的村民不畏生死,为八路军藏匿军火,爱护伤员,传递情报。这里至今留有八路军用过的碾棚,石碾,石蹲,石条,纺车,拴马马掌,藏枪秘洞,还有日军杀人时打坏的外身柿树,烧房时烧焦的古槐树杈,抢夺锰矿的残留山洞。并有健在老人的亲历感人故事,以及令人发指的日军暴行,龙门山时天津红色绿色有机结合的0的旅游胜地。 东水厂是抗日堡垒村,当年共产党员刘永田、刘广潞等,秘密组织群众,执行共产党的主张,实行全民抗战。全村老少自觉自愿为八路军站岗放哨,密察敌情,筹集粮草,救护伤员,转运和保藏军用物资等。 1941年六月一日,冀东军分区司令部机关人员和八路军13团一部200多人,在玉田县杨家板桥与日伪军激战一天,晚上,军分区领导李楚离、李运昌、包森,率领13团向西北转移,二日晨,抵十棵树、六道街一带宿营。日伪军6000人追到13团驻地,将五六个村庄分割包围,双方展开激战。傍晚,八路军区别向南、北方向突围。这时12团子弹打光,无力再战,部队就地插枪分散。 据77岁高龄的村民刘连增老人回顾:那次战斗后,13团2营部分战士转移到东水厂。尽管当时群众的生活艰难,但是自我的队伍来到村里,老百姓拿出0的口粮——小米,款待战士;小米没了,就摘果子或者栗子给战士充饥。 1941年六月十四日,驻马兰峪的日军进行清剿,在东水厂西边山上的树林中,隐藏了3天,发觉八路军一部分干部战士住在村里,进行三面包围。村民刘连增的妈妈和四婶发觉敌人的行踪,马上跑回村里报信,帮战士们撤退。 日军气急败坏,把全村人集中在村南的空地上,逼问八路军的军火藏在何处,坚毅的村民没有一个吭声的。日军拽出村民刘广琳,给他灌辣椒水、洋油,灌满肚子后,把肚子里的辣椒水、洋油踩出来再灌,反复多次;眼看将人折磨致死,又用烂泥将他的脸糊住。刘广琳的弟弟刘广珣站出来,说晓得军火藏在哪里。刘广珣曾经帮助掩藏军火,明明晓得军火藏在唐槐树的空腹中和山上的山洞里,却有意带领日军在山脚下转了一圈。敌人一无所获,晓得受骗,把刘广珣又押回原处,气急败坏地向他连开三枪,将其残忍地杀害。日军得不到情报,兽性大发,架起机枪,要把全村人杀光。 这时,在村内烧房子的日军,把唐槐的一个树杈烧着了。顿时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日军翻译蓦地呕吐头疼,日军认为有神灵降罪于他们,马上狼狈逃窜。全村人获救了,刘广琳也被这场及时雨浇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