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05、16省道驱车行驶,过了阳山畈村口的“仙桃”雕塑,就能在路边看见“上塘村”的村名牌。村委就在入村口,村委主任殷明带着我们前往大坑水库。 水泥小道蜿蜒而上,两旁绿树青山成荫。经过一段石子小路,大坑水库近在眼前。“如今天气酷热,少有村民来此。”殷明指着水库四周的青山说,傍晚时分,会有很多村民来乘凉。 大坑水库的存水量在十万立方米左右,不算非常大。山的背面还有20余亩农田,一直未被开发利用。“之前有人向我们租赁这些农田,但我们都回绝了,我想着农田要是能和水库共同被开发就好了。”殷明说,村两委班子商议了很久,感觉能够依托水库做“原生态”文章,要是能吸引到外来投资者,好好规划利用一番,一定能搞出点名堂。 上塘村有村民1700余名,地域面积较大,村内有四个水库,大坑水库面积比较。如今,水库主要用于村里的农田灌溉。“村里要开发水库,我们当然支持。”村民卢国平家有幢三层小洋房,平日里就只有夫妻俩居住,儿女都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看着空荡荡的房子,老卢心想要是能装饰一番,开办农家乐或民宿,一来房子不会空着,二来不出家门就能赚钱,一举两得。“不过,听村干部说,投资人找不到,我们也很着急,就想找人想想办法。”老卢的想法也代表着村里很多村民的心声。 这片山水曾经热闹不已 实际上,村民对这个水库感情很深,它凝结了全村老一辈人的心血和汗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年由于持续干旱,村里的农田几乎干枯。眼瞅着就要颗粒无收,心急如焚的村民凑在共同商议,大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在村里建一座水库?假如水库能够建成,他们就不必看老天爷的脸色了。这想法得到了全村人的支持,他们带上锄头、簸箕、扁担等工具,纷纷参与到水库的建设中。 就这样,村民们每日挖一点、挑一担、填一方……靠着任何人的保持,在他们的努力下,终于将一个水库给“挑”出来了。从那时起,村里的农田灌溉全靠这个水库。几十年来,一直未曾改变。 听说有人来看水库,80多岁的喻奶奶从家中赶到村委,向大家诉说了一个漂亮的传说。水库四面环山,实际上这座山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黄金山”,因山上的一座“黄金庙”而得名。 在很久以前,村里有三个人山上去挖笋。喻奶奶说:“三个人挖着挖着,蓦地眼前出现了关公、关平、周仓的形象。他们感觉很神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的地主,地主请人看了风水,感觉这个地方风水不错,就出资建造了‘黄金庙’。” 虽然只是传说,但“黄金庙”确实存在过,它曾经的“辉煌”为这片山水罩上了神秘而厚重的文化色彩。庙宇建成后,香火很旺。周边村庄的人度都纷纷赶来上香祈福,一时间,从黄金山脚到村口,渐渐地构成了集市,热闹非凡。喻大妈眯着眼睛说:“这个故事我也是听上一辈的人讲的,记得造庙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对集市的印象很深刻。” 一旁的村民也说道:“假如能把这里开发起来就好了,应当能够让村里的人气、经济都提高很多。” 找准定位吸引投资者 为帮村里“把脉开方”,记者把上塘村想要依托水库做生态休闲文章的想法告诉了桐庐县农办经济发展科。了解情况后,经济发展科俞科长等人与记者共同来到上塘村大坑水库,实地查看,为村里支招。 站在大坑水库前,俞科长环顾了水库及四周,向殷明具体了解了村里的概况、水库及周边的地理布局等情况。殷明笑着说:“我们也不懂,就想有人来投资,开发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钓鱼、吃农家菜、住民宿。” “从现场看,这里的生态环境不错。不过,水库的面积偏小,不太适当做垂钓项目。水库两边的山脉相对矮了点,假如有一股或者多股山流从山涧流下就更好,增加灵动感。”俞科长指着水库说,这里的土质、空气不错,能够从这个方面考虑,打造一个农村生活体验点。水库后方的农田能够开垦出来,建个蔬菜基地。游客住在这里,开一块地种蔬菜,体验农村生活。并且沿着水库能够做个慢跑道,游客还能锻炼身体。 “假如朝这个方向发展,到时还得请这方面的专家过来帮你们看看。”俞科长说。随后,俞科长与殷明互留了联系方法,并交代村里尽快把水库和周边的航拍图以及村里的发展思路整理出来。他会帮助村里“吆喝”,明显村里的卖点来吸引投资者,若还有什么疑问也能够找他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