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宣传热线:
旅游景点
古汉台(已建成汉中博物馆)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
饮马池
汉中古城墙遗址
明瑞王府遗址(已建成莲花池公园)
虎头桥遗址
滨江景观带与桥头广场(含桥北广场与桥南广场)
午子山
苏景园
陕南珍稀植物园
王富沟溶洞群
兴元湖公园
楠竹园
桔园景区(城固县境内0
樱桃沟(西乡县境内)
圣水寺(南郑县境内)
小南海(南郑县境内)
南湖风景区(南郑县境内)
定军山古战场(勉县境内)
勉县温泉(勉县境内)
重点保护单位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1961年第一批)
2勉县武侯墓(1996年第四批)
3南郑龙岗寺遗址(2006第六批)
4 城固张骞墓祠(2006第六批)
5 城固五门堰(2006第六批)
6 洋县蔡伦墓祠(2006第六批)
7 洋县开明寺塔(2006第六批)
8 西乡李家村遗址(2006第六批)
9 留坝张良庙(2006第六批)
10 略阳灵崖寺(2006第六批)
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10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
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5年)
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
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
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
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20日)
国家水利风景区
石门国家水利风景区(2002年第二批)
红寺湖国家水利风景区(2004年第四批)
南沙湖国家水利风景区(2007年第七批)
国家森林公园
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1月)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11月)
汉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2002年12月)
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2009年2月)
省级自然保护区
摩天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宝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龙池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
马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汉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2月)
省级重要湿地[12]
陕西嘉陵江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宝鸡凤县、汉中略阳县、宁强县)
陕西汉江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汉中市、安康市)
汉中漾家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南郑县、勉县)
汉中褒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留坝县、勉县、汉台区)
汉中石门水库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汉台区)
汉中湑水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城固县、洋县)
汉中?水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城固县、洋县)
西乡子午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西乡县)
汉中牧马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城固县、西乡县)
镇巴任河湿地(2008年8月6日《陕西省重要湿地名录》,所在地镇巴县、紫阳县)
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佛坪山茱萸(2005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41号)
洋县黑米(2006年3月23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42号)
汉中仙毫(2007年12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178号)
略阳乌鸡(2008年9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告103号)
汉中附子(2008年12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136号)
略阳杜仲(2008年12月1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138号)
略阳天麻(2009年9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88号)
略阳猪苓(2009年9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第88号)
镇巴腊肉
洋县红米
陕南民歌
汉中秦岭巴山地区,自古迄今有传唱民歌、山歌之风,内容广泛、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或一人独唱,或两人对唱。有通山歌(又称茅山歌、放牛歌、姐儿歌)、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仪式歌(迎亲歌、哭嫁歌、拜寿歌、祝酒歌、拳歌、礼宾歌、孝歌、说春歌、劝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盘歌、儿歌等。一般情趣诙谐,幽默含蓄,曲调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细腻,多有川楚之风,不似关中陕北民歌粗犷豪放。
锣鼓草
山区农民集体换工在田间薅草时,为加快进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边敲锣鼓,边唱督工歌,随机随情编唱,尤其多在进度慢或做活质量差者身后边敲边唱,以激励干活加快进度,提高质量。该形式使生产场面热闹活跃,消除劳动者疲乏、劳累、寂寞之感。
社火
全市各县流行。一般在春节时街镇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样。有悬台芯子、高跷、地社火等,以各种脸谱服装扮演戏剧人物、场面,溶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于一体。陕南悬台芯子社火尤为著名,多层钢架上迭次饰立戏剧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层者,惊险异常。还有舞狮、彩莲船、竹马、龙灯、板凳舞、贝壳舞等形式。
焰火
又称“放花”。一般于春节或元宵节等喜庆节日放焰火。洋县磨子桥焰火自清代以来为最著名者,曾奉调入京参加国庆焰火晚会。主要有竿子花、笸篮花、马花、冲天炮、满天星、流星赶月、闹龙宫、火树银花、连珠炮等160多个品种,五光十色,绚丽多彩。
汉调二簧
陕南地方戏剧,由汉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调发展而成,音调为汉中一带发音,与湖北汉调戏相似。长于文戏,巴山气息浓郁,音调幽雅,唱腔婉转,道白柔和,语言风趣,表演细腻,纯朴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韵很重,以川味见长。板式有上、下调之分,上调多用于表现悲怆、凄凉、愤慨情绪;下调多表现舒畅、明快豪放情绪。汉台区、西乡县、镇巴县等地20世纪60年代以前多表演汉调二簧,今渐无。
汉调桄桄
又称汉中梆子戏,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陕西九大剧种之一,也是陕南比较大的剧种,属梆子腔戏。其唱、白吐字归韵,均以汉水流域语音为基础,用梆子乐器击节发出响亮节拍。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点,又溶入川剧、汉调二簧柔和婉转之长,形成鲜明地方色彩和风格。汉调桄桄音乐优美,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表演动作大方,朴实,唱腔喜怒哀乐界限分明,生、丑、净、旦,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和谐完整,颇能代表汉水流域人民温和典雅、纯朴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戏
本为古代巴蜀巫师(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发展为民间歌舞剧,属地方小剧种,一般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现男女爱情内容,故又称“对对戏”。适宜排演小型剧目,其唱腔朴实柔和、表现形式活波洒脱。唱词幽默风趣,艺术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本页关键词: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