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柔虹鳟鱼一条沟、延庆柳沟火盆锅豆腐宴、门头沟明清古村落爨底下……这些民俗游印象已深深烙在了市民头脑中。 京郊民俗旅游业发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目前已知北京共有市级民俗旅游村207个,市级民俗旅游户9970户。在众多民俗村、民俗户中,他们是怎么脱颖而出的?又是如何赢得市民口碑的?其火爆的背后有哪些规律可循?深秋时节,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郊区一些知名的民俗村、民俗户,试图解开其成功的密码。 好山好水招人气 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被誉为“京郊民俗旅游接待NO.1”的单淑芝。 驾车出怀柔城区,顺着雁栖镇西北方向驶去,就算进了山区。抬头远望,是层峦叠嶂的燕山山脉,山间蜿蜒起伏的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腾空而舞;侧目近看,公路旁奔流不息的雁栖河,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真是好山好水好风光。 穿过长城的垛口,还没到神堂峪自然风景区,先到了官地村,看到“民俗旅游接待NO.1”的标识,也就找到了单淑芝的家。 “欢迎来到NO.1。”看到记者的到来,单淑芝在院里扯着有点沙哑的嗓子喊了一声,“你们先看一下,我随后就来。”如今,单淑芝的家,前后两进院,还建起了一栋两层的楼房。风风火火的单淑芝忙了一会儿,才来到我们身边。记者问她:“您嗓子怎么哑了?”她说:“国庆节忙,每天接待三四百人,着急上火!”随后,打开了话匣子。 早年间,官地这条山沟是个“死葫芦头”,特别封闭。1993年,乡政府修了公路,开发了神堂峪旅游景区。这年4月份的一天傍晚,游客敲开了单淑芝家的门:“大姐,您家能住宿吗?”当时乍暖还寒,看到9个又冷又饿的人,热情的单淑芝啥都没想,就把他们让进了屋。她给客人做贴饼子熬棒 粥,晚上让客人睡在炕上,她和家人则在外屋打起了地铺。第二天早晨,来人走的时候非要给她20块钱。 “招待来人吃住能挣钱?”这20块钱让单淑芝“灵光”一现:神堂峪自然风景区开放后会引来城里人,咱为啥不借着好山好水的光儿搞旅游接待!就这样,处于穷困状态下的单淑芝拿着东拼西凑来的6000块钱,搞起了民俗旅游接待。 不懂经营,她就到饭店和宾馆拜师学艺。从生疏到娴熟,从粗放到精细,伴随秀美风景区的发展,单淑芝家的接待规模不断扩大。开张至今,单淑芝家一直顾客盈门,赶上节假日,到她家吃住的游客更是爆满,不得不发展20多家连锁店。单淑芝成了众多接待户中的“常青树”。 正是凭借着好山好水好风光,不知让多少家民俗旅游接待“火”了起来。 特色美食诱人气 从官地村出发,记者向着“虹鳟鱼一条沟”的深处驶去……一路走来,只见山间公路的两侧是一座接一座的民俗山庄,不仅有木屋、红灯笼、小桥流水,更有那诱人的饭菜香…… “能否抓住客人的胃,决定了你能否留住客人的心。”说起特色美食,“劳模山庄”的主人常俊英,向记者讲起了15年前接待俄罗斯议长的往事——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俄罗斯议长来怀柔莲花池村逗留时,看到常俊英家养着虹鳟鱼,主动提出烤着吃。当时,京城人还习惯于“侉炖”和清蒸的吃法。这回,常俊英按照外宾的具体要求,下工夫烤了一次虹鳟鱼,那味道那颜色很是鲜美,俄罗斯议长吃得非常高兴。常俊英受此启发,决定从虹鳟鱼入手,搞特色餐饮。靠着精湛的手艺和农村人骨子里的淳朴实在,她家的虹鳟鱼烧烤得到了越来越多城里人的青睐。 “俺家搞旅游接待火了,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常俊英的丈夫、莲花池村党支书付林伶说,“我们村过去是冷水鱼养殖的试点,许多村民从事虹鳟鱼养殖,转向餐饮后,这里逐渐打出了虹鳟鱼特色饭菜的招牌,很快在市民中叫响。”在莲花池村的带动下,整个山沟“扎堆儿”搞起了虹鳟鱼特色餐饮,市里有实力的商家看到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纷纷在此安营扎寨搞餐饮,“那里”、“山吧”……“虹鳟鱼一条沟”的名气越来越大。 在市民眼中,延庆柳沟的火盆锅豆腐宴尽管开发得晚,可名气不亚于“虹鳟鱼一条沟”。这或许与北京人冬季爱吃火锅的习惯有关。 来到柳沟是在10月中旬的一天上午,延庆的气温较市区低4-5摄氏度,然而在23号院,主人纪秋艳却忙着准备午餐,迎接从市里来的一拨儿客人,无暇接受采访。记者走进另外几户民俗户,发现他们都忙着准备接待游客。中午时分,在23号院,记者看到七八名游客围坐在一个圆桌边,桌子中间有一个火盆,上边放着一个砂锅,煮着热腾腾的冻豆腐、白豆腐、豆泡儿,周围一圈菜,有鱼、鸡、豆角、南瓜、冬瓜等。“味道真不错!”一位游客边吃边向记者推荐着。 从村党支书王双林口中得知,柳沟村发展民俗旅游并非一帆风顺。2003年,郊区农村发展民俗旅游业形成了遍地开花之势,柳沟村也投入到其中。可半年过后,民俗旅游并没有什么起色。看到村民焦虑的眼神,村干部苦苦地琢磨着吸引游客的妙招儿。终于有一天,他们突发奇想找到了开启成功之门的金钥匙——那就是用过去村里烤火取暖的火盆,以传统的豆腐为主材做火锅宴。这年11月份,村干部从河北淘来8个火盆,由村干部带头做火盆锅豆腐。时值延庆冰灯节,赏灯的游客在经历严寒的冰冻后,被柳沟热腾腾的火盆锅豆腐深深吸引住了。由此,柳沟真的“火”了。 可见,特色美食的诱人魅力! 深厚文化聚人气 在京郊众多民俗村中,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是个特殊的村子。其特殊性在于,村里的山水风光一般,农家饭也很普通,但来这里的游客却络绎不绝,每逢节假日,进村的道路会变成停车场。游客不为别的,就是奔着村里古朴的民居来的。 一进村子,柏油路变成了石板路,路的一侧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的房子都建在堆砌整齐的石头上。走在街巷里,是一码儿的石砌小路。可以说,明清山地古民居保存得十分完整。院子里那古老的门窗,斑驳的石墙,足以让人触摸到明清京西古道上的繁华与沧桑。 “祖辈留下来的东西有着沉重的历史感,抓住机遇,好好利用,就能变为财富。”村党支书韩革立对此深有感触。 早在1988年,地处深山的爨底下村因为可耕地少,又不像周边其他村子盛产煤,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许多村民纷纷外出寻找生计,村里就剩十多户人家。当时的斋堂公社想把这个村的村民迁出去,可一部分村干部和村民故土难离,不愿搬迁,继续在此过着贫困的生活。 1995年,发展的机会来了。当时区里一名喜欢字画的领导到村里调研,看到村里富有特色的民居很感兴趣,就介绍他的画家朋友来这个村写生。爨底下村那古朴的青石小巷、依山而建的古民居成为画家的素材,越来越多的画家奔向这个村寻找灵感。由此,爨底下村开始了民俗旅游接待。 上天似乎很眷顾这个沉寂几百年的村子。除了众多画家,影视圈的导演也看上了这个村子,《手机》《投名状》等几十部影视剧在这个村子拍摄,由此引来更多的游客。爨底下村的知名度自然而然地在京城叫响了。 试想,我们的郊区民俗游不知有多少家是吃着“文化饭”的! 后记 为探究民俗游“火”起来的原因,记者也算跑了不少地方。在调查中感到,每个村、每个户的成功都有很多秘诀,但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借助好山好水的自然资源,凭借特色美食的诱惑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魅力,无疑是他们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落实到纸上的文字是有限的,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能够集思广益,生发出更多的智慧,我们的民俗游定会更加火爆。 |